看懂孩子的运动

作 者:
沈晔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托幼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20年下半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三大教育政策接连发布,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强化体育评价”“提高体育的中考分值”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于是,部分中小学生家长乃至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急切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类“体育班”,比如篮球班、足球班、羽毛球班……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三四千元的“天价跳绳班”。体育培训热潮的背后是家长们无处安放的焦虑,但是,孩子们真的需要上“体育班”吗?

      运动对于儿童有哪些价值?如何科学评价儿童的运动水平?怎样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提升运动能力?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也许才能真正缓解成人的焦虑情绪,真正帮助儿童爱上运动、健康成长。

      怎样看待运动的“价值”

      

      从生理到心理、从智育到德育,运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全方位的促进作用。

      1.促进身体健康

      运动能够锻炼孩子的四肢,增加肌肉力量、促进骨骼生长、增强心肺功能和肠胃功能。无论是孩子的身高、体形,还是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都可以通过运动得以改善。

      2.促进大脑发育

      有人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是把大脑和身体割裂开来看待问题。其实,大脑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频率与强度的运动能够有效激活重要激素和神经化学物质,促进脑细胞之间建立连接,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3~6岁是人类大脑执行功能发育的旺盛期,而运动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大脑执行功能的发育,因为学龄前儿童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比如,爬行能够促进婴幼儿左右脑的开发,促进大脑与肢体的协调性发展,增强空间方位感知能力等。

      3.利于德育培养

      广义上的德育,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有研究表明,运动能够刺激大脑乃至全身的兴奋度,从而充分释放孩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在参加小组游戏、比赛等团队运动的过程中,孩子还能很快树立起规则意识、角色意识,尝试合作、学会交友,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言:“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可见,健全的身体和人格与运动有莫大的关联。

      科学评价孩子的运行水平

      

      现实很让人担忧。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总体呈现出软(骨头软)、硬(肌肉僵硬)、笨(动作笨拙)、晕(平衡性差、易摔跤)的特点。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也连年攀升。

      更令人揪心的是,体质弱的问题从学龄前就出现了。不少家长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只争朝夕”,却对运动持“佛系”心态,导致孩子的久坐行为增加,基本运动能力发展不足,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同时也错失了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怎样科学评价孩子的运动水平,找到孩子的“薄弱点”?爸爸妈妈不妨对照下一页表格,了解孩子当前的运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表格中的表现行为1、3、5,只是列出了孩子发展的阶段性典型表现行为,并不一定要对应3~4岁、4~5岁、5~6岁的年龄段。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尊重孩子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当孩子稳定达到某一阶段时,家长可以运用后一阶段的表现行为作为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参照,提供适宜的运动。

      TIPS:孩子的运动发展有规律可循吗?

      儿童的运动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幼儿园阶段是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初始时期,也是关键时期,主要包括走、跑、跳等基础动作(见下图)。通常在6~7岁时,孩子的基本动作技能刚刚成熟;7~10岁是一个过渡期;10岁后,才适合进行专项运动技能的训练。所以3~6岁的孩子主要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不建议进行专项运动。

      

      

      如果让孩子提前进行专项运动技能的培训,那么他就会更习惯于用他的优势手、优势脚做动作,比如用右手打球、用右脚踢球等,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也不利于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激发运动兴趣,孩子需要谁

      谁能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让孩子将运动变得“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最亲爱的爸爸妈妈才是最佳人选。

      和孩子一起运动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乐于参加运动,孩子也会受到爸爸妈妈的正面影响,尤其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运动,孩子就更容易接受和喜欢。比如,进入大班后,孩子通常会开始学习跳绳,买两根绳子就能让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学跳绳,互相学习、互相记录、互相助威,营造积极的家庭运动氛围,这比上“天价跳绳班”的效果好得多。又比如,周末一家三口一起在草坪上踢球,一起在公园里骑自行车或是一起重温爸爸妈妈儿时玩的“跳房子”“老鹰抓小鸡”……既体验了运动的乐趣,还增进了亲子感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