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快速迈入“后工业时代”。在后工业时代,信息技术与知识成为主要载体,消费社会与文化的产业化生产构成了时代发展的新主题——由新型社会形态和新型工业化组成的新时代。由此,法国社会与文化学者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i)称之为“非物质社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则将后工业社会列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人们依赖于信息,将致力于发展服务业①。 当代中国已步入后工业时代,工业社会那种既定不变的机器化大生产即将被信息服务和知识经济所取代,而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发展与复兴(振兴)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亦面临着亘古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长期以来,工艺是传统工艺经济的主要物质形态,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创造民众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可或缺、意义重大。然而,在进入后工业化的当代,如何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恢复、保护、开发与创新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就我国而言,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工艺历经出口创汇、改革体制等不同的历史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在具有深厚基础的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工艺逐渐形成经销、加工与中间商、农户的联合体合作模式,其特点即是以手工艺者的特色制作和重点工艺门类的产业化发展共同带动其他相关配套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此时,工艺成为一个关联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合体和着力点,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传统文化与知识更迭的有机体系,当代工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开始在消费产品和新型服务中显现,工艺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这反映出其日益重要的地位。显然,当代工艺复兴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后工业时代工艺振兴发展实践现状 (一)主要工艺行业复兴未艾 就国内总体发展而言,当代传统工艺在恢复、发展与创新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譬如,在具有悠久工艺传统的苏州,被誉为“苏绣之摇篮”的镇湖地区“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巧习针”。目前,镇湖有绣工8000多人,年产值达数亿元,占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建成于1998年的镇湖“绣品街”分布着数百家绣庄和艺术馆,向世人展示着苏绣等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独特魅力。同时,这些企业化经验实体逐渐形成了集刺绣研发、展览、制作、销售等于一体的工艺产业化链条,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深入发掘销售渠道。21世纪以来,镇湖先后被列为“刺绣艺术之乡”(2000)、“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②。苏州镇湖充分显现出集旅游、展览、购物于一体的产业规模化发展特色,成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区。 此外,传统瓷都江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也通过转型发展而获得新生。长期以来,景德镇瓷业多以机器制瓷取代手工制瓷的传统设计和生产方式,效率显著提高。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景德镇部分国营瓷厂破产,有的为生存而不得不寻求改制,单一的机器化大生产方式似乎走到了尽头。21世纪以降,景德镇陆续出现各类规模不等的仿古瓷作坊,它们糅合了景德镇传统优秀的手工工艺特色,从选料、造型、结构、装饰和功能等方面充分适应当代工艺市场新需求,传统瓷都工艺振兴复现晨光。近年来,各类大师瓷和艺术陈设瓷又开始流行。当地部分有志于创新瓷艺的艺术家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打破门户阈限、隔阂,与他地瓷艺家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从而在复兴景德镇传统瓷艺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其实践值得肯定。 客观上说,手工艺创新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地方和手工艺者的收入,而复兴与创新发展可涵养文化生态,有利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学者方李莉所说,工艺复兴既不同于传统手工业作坊以人多取胜,也不同于工业化时代以资本、机器为竞争手段,其优势是知识和信息,工艺复兴是以“新技术、新设计、新观念以及新信息取胜的”③。上述两则实例表明工艺振兴在促进乡村经济和涵养工艺发展生态方面具有“双赢”的重要意义。 (二)网络信息技术助推当代工艺复兴 另一方面,当前有志于传统工艺复兴的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运用展览、论坛、网站等多种形式,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种现代手段,大力推动传统工艺的恢复、振兴和创新发展。2013年,“我的手艺网”网站开通,其“中国手工艺复兴计划”随即启动。该计划旨在复兴民间和现代的手工艺,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通过复兴催生出具有当代特色、中国特色的手工艺产业。为此,扶持培养青年工艺家已势在必行,这也是计划的重要主旨和目标。当下,手工艺不仅强调实用价值,而且重视审美价值的拓展,并与环境、生态、选材等要素有机结合。从这方面出发,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要与当代城市工艺特色相融合,借以找寻二者结合的相交点,同时网络平台亦是工艺从业者、爱好者相互交流的良好平台,是工艺产品销售的有益渠道。譬如,在“我的手艺网”上,手工艺从业者、爱好者和收藏者建立了线上的互动社区。各类论坛、在线工作室等线上交流十分活跃。与此同时,工艺沙龙、展览、培训、讲座等线下活动也定期举办④。 2014年,汇美集团充分运用线上设计师品牌“生活在左”和“手工共创合作计划”,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及传统工艺的生存和发展现状。集团分别在贵州施洞、西江、丹寨等地域和民族工艺特色鲜明的地区设立各类手工作坊,同时结合当地工艺发展生态成立研发基地,融入当地民间工艺、民俗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进而陆续开发苗绣、蜡染、打银等切合民族、民俗和民生特色的工艺新产品。此外,通过与当代民间工艺家的积极合作,不断将民俗工艺和地域、民族特色的工艺研发推向新的阶段,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