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墨韵,是一个不太容易说清的问题。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①这道出了艺术理论中经常碰到的言不达意现象,用来表述我们在讨论书法墨韵问题时的感受,很为契合。
图1 书法作品(上);例字图释:虚幻的视觉空间(下) 一、何谓墨韵 “墨韵”是中国书法的语言要素之一。书法家临池挥毫,笔毫起落间,胸中逸气化为氤氲笔墨,流淌在雪白的宣纸上。书法家按照运笔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技术的运用,一笔开鸿蒙,在白色的空间构筑起了汉字书法的群组墨象。这些笔墨鲜活的汉字,有点线(不同书体,笔画形状不一),有造型(不同书体,点线的组合方式也不一样),也有色彩(一片迷蒙的黑色)——这一片混沌迷蒙的黑色,蕴藏着书法艺术特有的虚幻的三维艺术空间;在多样化的运笔技术运用中,点线的墨色呈现出多样化的连绵起伏变化。这种墨色在虚幻的第三维空间(上下一维,左右二维,由视觉直接向对面纵深方向的延伸,就是平面体中视觉艺术的第三维空间)的变化状态,就是我们要聚焦讨论的“墨韵”。(图1)
图2 倪瓒《容膝斋图》 纸本水墨 74.2cm×3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韵”的艺术内蕴 “韵”的本义,是“声音和谐”。《说文解字》说:“韵,和也。从音,员声。”《文心雕龙·声律》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② “韵”要达到“和”,就要有规则。故《晋书·律历志》说:“凡音声之体,务在和均。益则加倍,损则减半。”③因为和谐的声音有节律、悦耳,“韵”又引申出“趣味”“美好”等含义。 传统诗书画,都强调“韵”,在创作中,要避免“简单”“直白”“草率”“窳陋”。宋代学者范温对“韵”的阐释是“有余意”。《潜溪诗眼》记载了他和王定观关于“韵”的讨论。 王偁定观好论书画,尝诵山谷之言曰:“书画以气韵为主。”予谓之曰:“夫书画文章,盖一理也。然而巧吾知其为巧,奇吾知其为奇,布置关阖,皆有法度,高妙古淡,亦可指陈。独韵者,果何形貌耶?”定观曰:“不俗之谓韵。”余曰:“夫俗者,恶之先,韵者,美之极,书画之不俗,譬如人之不为恶,自不为恶至于圣贤,其间等级固多,则不俗之去韵也远矣。”定观曰:“潇洒之谓韵。”予曰:“夫潇洒者,清也。清乃一长。安得为尽美之韵乎?”定观曰:“古人谓气韵生动,若吴生笔势飞动,可以为韵乎?”予曰:“夫生动者,是得其神。曰神则尽之,不必谓之韵也。”定观曰:“如陆探微数笔作狻猊,可以为韵乎?”余曰:“夫数笔作狻猊,是简而穷其理。曰理则尽之,亦不必谓之韵也。”定观请余发其端,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定观曰:“余得之矣。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④ 在这段讨论之后,范温还以文章为例,作了进一步解释: 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稳,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以为韵,众善皆备而露才见长,亦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若出寻常,至于识者遇之,则暗然心服,油然神会,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 范温认为,“韵”是在“技术”和“法度”约束下,创作者对“艺术表现”的“收放自如”“驾驭有度”状态。它的特点是有内涵、含蓄、不全说出,待人自己去品味。还有一种高级的“韵”,是“貌”和“里”、“表象”和“实质”的有趣对立统一,貌“平淡”而实“巧丽”,形“简易”而实“奇伟”,苏轼《评韩柳诗》所谓“外枯中膏”之类是也。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⑤ 倪瓒的山石,老笔纷披,外枯而实膏,荒寒中见滋润,凋疏中含丰腴。(图2)黄公望、八大、弘仁,俱见此功力。
图3 齐白石《残荷图》中的笔墨与自然 三、笔墨中的“韵”与自然生命意象 阿恩海姆说:“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都在于它们能传达某种意义。任何形式都要传达出一种远远超出形式自身的意义。”⑥此言用来形容中国书画中的笔墨,似乎相当贴切。书画的一切表现,非待须有笔墨而无由完成。此处“笔墨”,非生活物理学意义上之“笔”与“墨”,而是指书法点线、绘画勾皴染点集毛笔各种运动而成的水墨笔道结合状态,以及通过点线和黑色传递出来的生命、美学意象。 唐代张彦远认为,墨的黑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历代名画记》曰: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张彦远阐述了中国画水墨语言(笔墨)和自然大干世界(实物)的“象征性”对应关系——水墨是自然的“审美化”转述,是现实的“虚幻化”表达。这里不求“真”,求“意”。有了“意”,艺术的图形和真实的世界有了距离,“韵”就隐含其中了。故而张彦远接着特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