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21)01-0074-06 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当代成型和发展离不开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和推动,但却不能简单地说源头即在于此。历史地看,中国综合材料绘画同西方综合材料绘画一样具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基因和历史渊源,但作为新形态的当代绘画,西方的影响的确不容忽视,包括概念和作品特征。①然而,随着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演变路径却与西方逐步拉开了距离,绘画的平面属性成为两者区别的要点。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并不鲜见三维立体的形式表达,走向三维虽然体现出西方式的特点,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消损了绘画性,从而使其日渐式微,而绘画基本属性和审美诉求没有因为媒材和画面形式的纷繁而被遮蔽,却是中国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成为其逐渐超越西方,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 绘画的媒材向来是丰富多样、流变不居的。广义的媒材综合应用其实是长久以来的绘画传统,古代很多绘画作品都使用了多种材料和技法完成,虽没有以综合材料绘画称之,但可看作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材料绘画。古代绘画作品虽然在媒材和手法上进行综合应用数千年,但其本质一贯秉持克制、理性,传达着稳固不移的艺术精神,并没有因为媒材的综合而忽略精神表现的本质。媒材之变与本质之不变在古代绘画中并不冲突,因而在文化互融、人们审美诉求愈加强烈的新时代更应该不断地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进而言之,这也是维系和研究综合材料绘画过去、当下及将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在发展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富有探索精神和哲学思考的艺术家,塔皮埃斯、劳申伯格、基弗等堪称其中的代表,为中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发展树立了重要的创作和研究参照,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和综合材料绘画的落地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毕竟中西方的文明基础和艺术观念多有不同,亦步亦趋的借鉴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尚可理解,若要真正自主发展终究还要基于本民族文化特色探索出独立的学术理路、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的综合材料绘画得以正向成长。 一、媒材变革意识和“85美术运动”的驱动 一百多年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先驱者走出国门,到日本、欧美等地留学求艺,西方美术教育体系随着李叔同、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的归国,借助教育活动和创作产生了较为普遍的影响。以林风眠、徐悲鸿为代表的留学生当时出国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改良中国传统绘画,寻求救国救民的新文艺,对西方美术的学习和借鉴侧重绘画主题性表现。当时,综合材料绘画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中正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广受瞩目,因此当时的留学生虽然对综合材料绘画有所触及,却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主张学习现代艺术的林风眠先生所提倡的中西融合倾向于表现手法和艺术观念的互融,但为时代所限,林先生虽然曾经提出材料改良的问题,但还没有到把绘画媒材变革提升至推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度。加之学习西方绘画的潮流不断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阻断,难以建立多层面的中西方文化艺术互动和交流,导致失去和西方艺术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客观上使得中国绘画艺术现代意义上的发展和深入缺失,特别是对绘画媒材的研究更为滞后,为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留下了历史性的欠缺。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美术一直处于主流发展地位,远胜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探索,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在文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有所改变——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为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和文化思潮打开了大门——而西方现代艺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此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源于欧洲的现当代艺术,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艺术,逐渐占据了艺术领域的主流,并引发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轨迹的转移和巨变,使中国现代艺术跳过西方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跨越式地进入现代艺术的蜕变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展览越来愈多地被引入国内,对中国艺术家改变绘画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影响极大,其中劳申伯格的展览尤其使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种子从此深植在中国的大地上。②在劳申伯格展览之前的几年间,国外艺术家的展览已经陆续被引进国内,③中国艺术家的国际视野逐步打开,多种文化艺术相关的出版物同时期陆续出版,所介绍的文艺内容由前苏联为主逐渐转向了欧美,更多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国美术馆在1985年冬举办的劳申伯格作品国际巡回展,④吸引了当时全国大批艺术家和青年汇集北京,二十天的展期接待观众超过三十万人次,成为影响力空前的一次艺术盛事,给予开放初期的中国美术界极大的震动。当时的美术先锋报纸《中国美术报》对展览期间的盛况进行了多方位报道。当时有评论家说,劳申伯格的个人展览直接推动了“85美术运动”,也有人说提供了崭新的创作观念。⑤毋庸置疑,劳申伯格的展览影响不仅在于艺术领域,其社会影响也极为强烈,特别是作品媒材体现出“生活即是艺术”等颠覆性观念,吸引了很多青年艺术家在感叹之余转而进行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尝试。劳申伯格“反艺术”的创作和实物构成作品至今仍有影响。简言之,劳申伯格的展览和作品及其艺术观颠覆了当时大批中国艺术家的传统艺术观念,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现代艺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对于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确立和以后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85美术运动”高举“反传统、崇尚自由创作”的旗帜,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大约从1985年算起至1989年2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展”,⑥但却实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85美术运动”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对于这次思潮虽各有评判,但大多持正面的评价。艺术评论家尹吉男说:“1985年至1989年的新潮美术运动是靠理论神话滋养和召唤的。”[1]7185“85美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艺术评论家黄专认为85新潮美术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具有现代启蒙意义的运动。⑦[2]也有人觉得这场运动是文化开放在美术界的突出呈现,与以美术家为中坚力量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异曲同工。“85美术运动”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至关重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皆有积极作用,对于综合材料绘画而言尤其具有拓展视野、更新艺术观念的现实意义,对促成其逐渐明确概念和创作实践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经过劳申伯格展览等一系列国外展览的刺激,中国艺术领域的现代潮流更加活跃,艺术家探索艺术创新的热情高涨,还在全国掀起新一波成立艺术团体的风潮,促进中国大江南北美术创作团体的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有文献表明,“1985年和1986年这两年中出现的现代艺术团体和展览基本上难以计数”。[3]738当时比较著名的艺术团体纷纷发表艺术宣言、开办现代展览,言论和作品虽然带有明显模仿西方的痕迹,但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的革新,特别是综合材料绘画颇受青睐。最终,绘画的革新和现代性转型构筑了中国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学术基础,完成了创作实践的基础性积累。在此期间,尽管很多艺术团体成立了又解散,还有多少创作者失去了热情转向他处,有多少追新逐变的作品被淹没,又有多少的呼喊和宣言成为了笑谈!即便如此,那些年孜孜不倦地借鉴西方和生涩探索的艺术家,他们勇于革新的开拓精神仍对中国现代艺术,特别是综合材料绘画发展和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