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832/j.cnki.0559-8095.2021.0016 亨利·纳什·史密斯(Henry Nash Smith)的著作《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Virgin Land:The American West as a Symbol and Myth)一书,以花园神话和帝国神话这两大假说为基点,探讨了作为美国历史上处女地象征的西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史密斯的著作于195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在两年里就有数十篇书评发表,从而引发了从文化史角度解释美国历史的热潮。时至今日,依然有学者在撰写书评,可见此书影响之深。然而,除了史密斯的著作外,很少有其他专门以处女地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甚至连著名的维基百科,一旦输入处女地一词,要么指向史密斯的著作,要么自动跳转到边疆(frontier)词条,似乎处女地等同于美国历史上的边疆。 相比于边疆理论、美洲大沙漠假说、美国例外论等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假说,处女地假说在美国历史上存在感较低,以至于人们经常忽略它的存在。①然而,处女地假说又是一个对美国历史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印第安人命运密切相关的观念。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L.Kroeber)曾断言:在白人到来前,北美东部印第安人忙于部落之间的争夺,无暇开发,从而导致“99%的可以开发的地区仍然是处女地”。②研究北美早期史的学者梅拉尼·派瑞奥特(Melanie Perreault)也指出:“美国历史上最为持久的一个神话就是关于欧洲人发现一片处女荒地、一片尚未被人类定居的纯粹的自然这一假说。”③时至今日,关于美洲是处女地的说法仍时有出现。④近年来,随着环境主义的流行,关于北美大陆在白人到来前是一片处女地的说法背后所隐藏的种族主义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甚至北美印第安人为实现其政治目的也加入其中。对“生态的印第安人”假说持否定意见的克雷克(Shepard Krech)教授指出:“虽然欧洲人把这里想象成未遭人类玷污的伊甸园,但这片土地从文化上来讲不是处女地,从人类学意义上也不是原始的,没有比印第安人用火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的了。”⑤对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态伦理非常推崇的著名环境史学家唐纳德·休斯(Donald Hughes)认为:“这是一片未被破坏(unspoiled)的土地,而非一片未被染指(untouched)的土地。”⑥因创造了“寡妇地”(widowed land)一词而被称为“神话终结者”的弗朗西斯·詹宁斯(Francis Jennings)教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虽不能征服真正的荒野,但欧洲人在征服其他民族方面倒是显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他们正是那么做的。他们所定居的不是处女地。”⑦既然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看,白人所定居的北美大陆不是处女地,那么这一假说缘何长盛不衰?它在白人殖民者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的过程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该假说在当代再度流行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拟从文化史与环境观念史的角度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探寻处女地假说的真相。 一、处女地假说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处女地”一词按照其字面意思,是指没有被人类开发或破坏的土地。但关于这个词的准确含义,却鲜有文献做出解释。即便是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也未开列专门的词条。⑧处女地假说的起源与北美大陆的发现和拓殖密不可分,它既反映了白人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后的新奇与愉悦,同时也包含着对大自然、对新大陆原住民的征服、排斥和否定,彰显了基督教文化中文明与野蛮的对立这一恒久主题。 大致来说,美国历史上的处女地假说主要包含如下几层含义:其一,处女地等同于荒野(wilderness),是尚未被白人基督徒定居和开垦的土地。在西方文化中,荒野是一个令人恐惧和充满各种野蛮、邪恶和异教徒的地方,是天堂的对立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种道德上的恶,需要白人基督徒去加以征服、改造和利用,实现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变。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 Nash)指出:“第一个白人游客把荒野看作是道德和物质上的荒地,在进步、文明和基督主义的名义下,它只适合于被征服并使其开花结果。”⑨18世纪后期,美国著名文学家威廉·库柏(William Cooper)声称:白人殖民者最根本的目标是“让荒野开花结果”。⑩其二,处女地等同于伊甸园,是人间的天堂。这与前面的荒野观念并行不悖,反映了基督教文化中对自然认识的矛盾性。初到美洲的白人殖民者都曾经对美洲的富饶美丽、印第安人的善良大方做过描述,把这里的一切同人类原初的伊甸园或者传说中失去的黄金时代进行比较。哥伦布是把美洲描述为伊甸园的第一人,他在探险后断言:“我从不相信世上的天堂存在于上面所描述的崎岖的山间,而是应该在高高的山巅之上,人们可以缓缓攀登上去……在这里,我发现了所有世间天堂的全部迹象。”(11)其三,处女地是西部边疆。如果说最初的处女地是荒野,或者是伊甸园,但至少还是指一片原始状态的地区,那么随着美国向西部扩张,处女地假说逐渐与西部边疆联系起来。按照边疆学派创始人弗里德里克·特纳(Frederick J.Turner)的定义,边疆是指文明与野蛮交汇带中位于文明一侧的那一片区域。交汇带以外的地区更适合被称为处女地,不过,亨利·纳什·史密斯所研究的西部肯定不是单指这一区域。因此,所谓的西部处女地与其说是指一片特定的区域,毋宁说是指一种文化观念。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在西部边疆开发中走向成功的机会,即白人通过开发和利用北美大陆的各种资源,使边疆实现从荒野状态向文明社会的转化,从而在美国西部建立起一个人间天堂,实现人类数千年来恢复伊甸园的梦想。曾任美国总统的约翰·昆西·亚当斯在1846年曾说:“让荒野像玫瑰般绽放花朵,建立法律,扩展和征服地球,这是万能的上帝所要求我们做的。”(12)其四,处女地中生活着野蛮人。处女地假说从来没有否认过野蛮人的存在:在荒野假说中,野蛮人被当作荒野的一部分;而在伊甸园假说中,友好、天真的野蛮人被当作亚当和夏娃的后裔。普利茅斯殖民地总督威廉·布莱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在白人殖民者初到新大陆时描写道:“危险而凄凉的荒野,布满野兽和野蛮人。”(13)直到1662年,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麦克·威格沃斯(Michael Wiggleworth)依然声称:在白人居住区以外,只有“空旷和无用的荒野,居住着邪恶者的朋友——野蛮人,他们崇拜魔鬼”。(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