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论 章太炎1908年撰《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指出,“人类所以异鸟兽者,正以其有过去、未来之念耳”。①同年的《印度人之论国粹》也有类似判断,“人类所以殊于鸟兽者,惟其能识往事,有过去之念耳”。②达尔文的进化论,将人类也整合进自然秩序之中。“赭石赤铜箸乎山,莙藻浮乎江湖,鱼浮乎薮泽,果然貜狙攀援乎大陵之麓,求明昭苏,而渐为生人”。③清末趋新知识界逐渐认同生命从这个物质宇宙中诞生,人由动物进化而来。④章太炎从生物进化的意义上辨别人兽界域,标尺划定在是否具备过去、未来之念,文献上初见于他1902年梓行的译作《社会学》。《社会学》本来是1896年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1866-1928)在东京专门学校的讲义。⑤岸本以有无“过去、未来之思想”,⑥作为区别人与非人动物(原人)的重要依据。他的逻辑是,“一切非人动物,有肉欲而无欲望”。人与非人动物皆拥有肉欲(食欲、睡欲、牝牡欲);欲望,则为人独特的禀赋、人高于非人动物的根本。而欲望,“由肉欲与将来之观念综合而生”。沿波以讨源,岸本一再强调欲望为社会发达之“原动力”,⑦乃是因为《社会学》继承了美国社会学之父莱斯特·F.沃德(1841-1913)《动态社会学》的哲学基础,“幸福的欲望是在所有社会运动之下的根本动力”。⑧ 本文要爬梳分析的,正是章太炎从进化论角度出发的人兽之辨,在学理上由沃德、岸本能武太越洋递进、演变而来,又一波三折的这条脉络。沃德基本上重复了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对人如何诞生的判断。岸本却在沃德“动态社会学”的根本处借题发挥,营构出人与非人动物的分殊在有无“过去、未来之思想”,对达尔文、沃德的人兽界域进行了第二次划线。岸本的结论投契了革命时期章太炎的心境,并参与到其用“宗教发起信心”、以“国粹激动种性”的理论建构中。⑨后来,章太炎又结合在日本传播的德国形而上学资源及佛教唯识学说,继续推进岸本的命题,并丰富了岸本稍显单薄的理论表达。与宗教家岸本执着于阐述“未来”的价值不同,民族革命者章太炎把更多的精力挹注于“过去”之于人的意义。在人兽之辨的越洋递演中,英日中不同语言圈的知识人,都致力于重新阐述生而为人的尊严何在。然而,怀着不同的问题关切,他们与各自特殊时空中的观念对手进行缠斗,给出了侧重点不尽相同的答案。这却又提供了一个综合性视角,即人兽之辨的论述,普遍受到对现代社会世俗化或宗教性、乐观或悲观不同预期的牵掣。 二、岸本能武太对沃德人兽界域的第二次划线 内战后,美国迎来了工业资本主义大发展的“镀金时代”,并出现急遽的阶级分化。沃德成长于西进运动边疆拓荒的生存环境,参加过南北战争。战后,他希望通过政府理性有目的的计划,来遏制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弊端,他的立场通常被归纳为“以民主为基础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⑩沃德的社会学著作将宗教视域排除于公共生活之外,具有强烈的世俗化特征。其代表作《动态社会学》一方面受到斯宾塞社会学的规范和限制,(11)另一方面强调“盲目的自然力量对社会的控制应该让位给人类的深谋远虑”,(12)因为“欲望是所有行为的根本基础,也是这个感性世界的真正力量”。(13) 宗教与精神生活,则是理解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生平和思想的关键。他1882年即在同志社英学校受洗入教,1890年至189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学习比较宗教学,其间皈依上帝一位论派(Unitarianism,属于不信仰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派别)。(14)1896年,他与姉崎正治(1873-1949)组织比较宗教学会,后长期在早稻田大学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作品包括《社会学》(1896、1900)、《宗教研究》(1899)、《伦理宗教时论》(1900)、《冈田式静坐三年》(1915)等。岸本《社会学》主要综合了斯宾塞与沃德两家的社会学。(15)该书讨论社会的目的,以欲望作为根本社会动力,倡导用人为手段促进社会的进步,相当多的篇幅承继自沃德《动态社会学》。 沃德《动态社会学》“人的起源”一章指出,大脑整个质量的增长,是从猿过渡到真正的人的必要步骤。而伴随着大脑发育出现的跖行直立及清晰语言交流能力,就意味着人的“诞生”。(16)诸般逻辑和理据明显借鉴达尔文《人类的由来》。(17)然而,岸本对沃德的判断是不满足的。岸本综合《动态社会学》“人的起源”与“社会的起源”两章的部分内容,撰写了《社会学》第一章“原人状态”的第六节“自太古至有史时代各种长物之发见”。该节讲述了自太古到有史时代漫长数十万年间,原始人通过十种长物的发见,逐渐实现了从非人动物到人的进化。岸本着意描述“将来”观念的萌芽与逐渐抽象化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新民丛报》1903年全力推荐章太炎所译岸本《社会学》,就把该节单独登载出来。记者在按语中意味深长地说,“其所论深足濬人智慧,故录之”。(18)这显示,恰是岸本在承继沃德之余,别有发挥的、对人与非人动物差别的理解,特别触动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