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21)04-0047-07 光绪二年年底(1876年),多家报纸相继爆出西班牙因索伯拉那船案索赔被拒欲派兵侵华的消息。总理衙门命沿海督抚多方搜集情报、核查消息的真伪,并派员会晤西班牙驻华公使伊巴里,分析认为该风闻的兴起与两国在古巴华工条款上的分歧有关。李鸿章、丁日昌等沿海督抚判断西班牙军舰如若来华,海防前哨台湾定会首当其冲。清廷对此高度重视,不仅制定了南北洋联防备战的决策,而且派员与西班牙使臣交涉船案,化解两国冲突。船案办结后,双方签署《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西班牙侵华风闻烟消云散。目前学界尚未对清政府如何应对西班牙侵华风闻(以下简称“风闻”)进行专门研究,而是将其作为索伯拉那船案(以下简称“船案”)与古巴华工条款交涉的背景讨论①,忽略了这场风闻怎样引起清政府重视、朝廷与丁日昌等沿海地方官员如何应对以及此次危机在近代中国海防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考察外力冲击下近代中国海防从筹议到落实的历史轨迹。 一 风闻兴起与清政府的最初因应 光绪二年十月间,西班牙意欲派兵侵华的消息通过报纸逐渐传播开来。据《申报》报道:“阅香港《循环日报》云:‘现闻西班牙炮船加万,驻泊菲立班士(菲律宾),业已接到西国朝廷之命前来中土。因西班牙公使在中国京师索讨赔偿之款历时已久,尚未定夺,足以请于其朝,拨遣此船前来,借以听命指挥。’”②西班牙索偿一事与十余年前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一宗船案有关:同治元年(1862年),索伯拉那商船在台湾淡水南崁附近遭风搁浅,船货与船身多被匪徒拆抢。船案事发十余年,两国对查办船案事并不重视,西班牙使臣也未向总理衙门提出赔偿要求③。索偿并非“历时已久”,而足始于风闻传出的光绪二年三月,“今年该国使臣始屡向总理衙门求偿。所开货价约八万余元”④。西班牙既为货船失物索偿,便为清政府查办船案提供了重要线索。接到总理衙门查明案情的谕令后,福建巡抚丁日昌指出船案事发时隔多年,且当时台北等地正陷入匪乱,船案无从查起,建议以两国当时尚未换约为由拒绝赔偿失物⑤。西班牙使臣此后未再向总理衙门索偿,不料《循环日报》竟传出西班牙因索偿被拒而称兵来华的消息。因这一消息真伪难辨,清政府尚未有应对之举。 十一月中旬,又有报纸爆出西班牙调派军舰数目的消息,引起了总税务司赫德与总理衙门、沿海督抚的注意。《中国邮报》转载《马尼拉报》关于西班牙当局将派遣载有第七炮兵军的卡尔门等兵船来华的消息⑥。赫德阅报后便告知总理衙门:“伊近见洋新闻纸,知日使已请本国调兵船三只前来中国……恐其效日本前年逞兵台湾故事,不可不预为之防,嘱随时探听,严密防范。”⑦赫德将西班牙称兵消息类比两年前日本侵台事件,引起了总理衙门的重视。考虑到西班牙有可能会出兵,为防万一,中央与沿海督抚一致认为台湾等沿海各地应早作防范。总理衙门如实向清廷上报风闻的基本情况,并指示沿海各省督抚提早设防⑧。在各省督抚中,福建巡抚丁日昌的反应最为积极,因为风闻事关他此前经手的船案一事,他担心“将来该国兵船到港后,难保不因此一案驶到台湾,为挟制索偿之计”⑨,因而奏请即刻赴台设防。为便于丁日昌加强台防,清廷命福州将军与船政大臣帮他筹备物资:“着文煜宽筹粮饷,力顾后路,俾免缺乏之虞。并着吴赞诚随时应付轮船,采购军火,以资接济。”⑩清廷的指令过于笼统,并未指派户部与总理衙门制定具体的协饷方案督导福建筹饷济台,为之后福建督抚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除了加强海防外,南北洋大臣还意识到主动办结船案的重要性。北洋大臣李鸿章不相信西班牙称兵是冲着船案来的,因而吩咐丁日昌设法在福建查办船案(11),以免落下口实。南洋大臣沈葆桢认为西班牙国力衰落,对华称兵实属不自量力,希望总理衙门在船案交涉上坚定立场(12)。沈葆桢之言代表了李鸿章、丁日昌等督抚的想法,认为中国不可欺,不能任由列强恐吓、威胁。李、沈二人的判断坚定了清廷对西班牙示强的决心。 继三只兵船来华说之后,《中国邮报》又爆出西班牙驻华使臣因与总理衙门谈判破裂、欲调十四只军舰来华的消息,指出两国谈判破裂表面原因是船案纠纷,实则因为双方在古巴华工条款上存在较大分歧(13)。李鸿章、沈葆桢、刘坤一等沿海督抚判断两国谈判破裂说纯属子虚乌有,各国领事及税务司均未收到西班牙使臣宣布离京的通告,“决裂并未有明文,不过赫德暗中送信,未便据以传谕”(14)。此外,游击吕文经从洋人处打探到,“小吕宋已有兵船到澎湖测水”;经吴赞诚调查,并无西班牙船只在澎湖一带活动(15)。 既然《中国邮报》消息有假,东南沿海也并无西班牙军舰的踪迹,总理衙门决定派员会晤西班牙驻华公使一探究竟。总理衙门报告称伊巴里态度强硬:“据云:已将前次与总理衙门所议古巴招工章程不合缘故,咨回本国,业经接到回文,嘱伊不必再议论此事。伊国在小吕宋本有兵船二十余号、水师三万,即系前次攻打苏禄海岛者;现由本国调集前来,俟十数日后兵船到时,即将此事交与水师总督办理等语。”(16)因缺乏西班牙方面的直接证据,单从总理衙门的转述来看,西班牙确实存在称兵之嫌,而且可能在菲律宾驻有庞大海军。收到总理衙门消息后,李鸿章认为伊巴里有虚夸之嫌,建议总理衙门保持冷静,并判断伊巴里“似仍注意于古巴续招华工缓定条款”(17)。这一条款与清政府希望西班牙签订保护出洋华工基本权益的古巴华工条款事有关。同光年间中外报纸对华工在海外受虐问题多有报道(18),饱受舆论压力的清政府决定用外交手段拯救古巴受虐华工。总理衙门虽就此事多次照会各国使臣,并叫停古巴在华招工,但列强的偏袒使西班牙在解决古巴受虐华工的问题上拒不合作。总理衙门要求先救受虐华工回国,之后再恢复招工,西班牙与各同使臣则主张保工与招工并举,双方僵持不下(19)。光绪二年,伊巴里担任驻华公使后急于恢复古巴在华招工,但又不满中方所拟古巴招工条款,遂以离京避暑为由拖延签约。随后,总理衙门继续与伊巴里商议华工条款而无果(20)。总理衙门认为直至风闻兴起后,伊巴里才提出了缓议古巴招工章程,因而判断西班牙是打着为船案索偿的旗号拖延古巴华工条款的谈判进程。 如上所述,因各报所载西班牙调兵来华的消息真伪难辨,总理衙门一面通令沿海各省核查消息、严加防范,一面派员会晤伊巴里,判断西班牙是以船案索偿为借口拖延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对此,清政府拒绝妥协,积极备战,助阵和谈。 二 南北洋联防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