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殊:专业教育如何影响社会心态

作 者:

作者简介:
付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 桂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探索与争鸣

内容提要:

作为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心态的重要形式和渠道,学科/专业教育的作用一直以来为国内研究者所忽视。借助“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7)”数据并结合质性资料研究可以发现:专业教育对于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存在显著影响,理工科专业教育的影响集中体现为保守主义、建制主义和政治规避,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影响则集中体现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感性驱动。学科标准化程度与目标-手段效应、学科时间分配对外部信息的挤出/引致效应、学科知识对象对现实的投射效应,构成专业教育影响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三重机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专业教育影响,强化通识教育,形成“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动育人的培养机制。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字号:

       专业教育已经构成影响青年大学生群体社会心态的重要因素

       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过程对于青年群体思想观念的影响,不仅关系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而且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实践和嬗变。很多经验研究的结论已经证明,接受高等教育对于青年群体的公平感、幸福感、社会信任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大多笼统地将高等教育看作影响社会心态的一种结构性因素,忽略了高等教育过程所导致的思想观念分化和社会行为差异。

       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课堂”,专业(Academic Major)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意义不言而喻。早期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专业教育除了塑造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以外,还会对于青年群体的政治社会化产生差异化的影响。①晚近的实证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不同专业教育所导致的社会心态差异及其议题呈现。例如,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归因往往采取一种结构主义的视角,相反,修读工商管理类专业和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则更愿意采取一种个人主义的归因逻辑。②不同专业教育所导致的归因视角的差异同样反映在具体议题的态度取向上。例如,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犯罪行为的态度更加严厉,对于司法系统的支持度也更高,③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少数族裔和移民的态度更包容,更少呈现出消极刻板印象。④这些结论表明,专业教育对于人们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些影响不仅对于青年时期思想观念的形成与转变产生作用,而且可能延续数十年时间。⑤

       甘贝塔与海尔托格的《“圣战”工程师——暴力极端主义与教育的意外关联》一书将这一讨论带入了更广阔的视野。定量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伊斯兰国”激进分子具有工程技术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背景,这一比例相较于一般公众高出了足足14倍。但进一步的研究否定了“专业技能假设”,在专业技术要求程度不同的岗位上,工科生的比例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通过对超过4000份个人传记的研究,他们提出工科教育的思维方式(比如非黑即白、追求秩序和等级、过度简化),是导致这一群体拥抱极端主义的重要机制。⑥国内学者很早开始关注专业教育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然而,研究者大多只是将专业背景作为影响社会心态的结构变量之一,或者是将特定专业(比如理工科)作为一个群体类型描述其思想观念,鲜有研究者尝试围绕不同类型的专业教育导致了怎样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做出全景式的描绘,对于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更是语焉不详。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媒体报道也开始关注专业教育对于社会态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只是难免落入左右翼二元对立的窠臼(比如理科生更“反美”、文科生更左翼)。

       那么,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语境下,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心态方面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如何通过具体的社会议题加以呈现?不同专业教育背后的动力机制应该如何归纳?差异化的动力机制又是如何影响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形成与演化?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我们对于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把握,而且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主流群体的社会心态变迁。

       不同的专业教育导致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差异

       本文尝试使用的数据来自复旦大学社会治理中心、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7)”,主要采用“地区-大学-学生”三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中抽取大学生样本,覆盖了全国范围内42所高校的6759名在校大学生,涵盖了社会心态的多个维度,便于我们全面考察专业教育对于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影响。为了克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自选择性效应所导致的因果混淆,我们还采用了一种近似田野实验的研究策略。由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7)”的执行时间恰好是一年级新生刚刚入学的时间,尚未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因此我们可以将一年级新生看作没有受到专业教育影响的样本,而将高年级老生看作受到了专业教育影响的样本,并在此基础上控制协变量的影响。假如某些特定的社会议题在不同专业类别的一年级新生之间不存在差异,而在高年级老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或者是一年级新生与高年级老生之间呈现出方向相反的差异,则有理由认为这一差异是由于专业教育所导致的。与此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凸显不同专业类别之间的社会心态差异,我们将16个一级学科重新编码为“理工科类”和“文科类”,并对集中体现社会心态特点的36道问题进行回归分析,在此过程中均将样本分为一年级新生和高年级老生两个部分,并纳入相同的控制变量。

       (一)理工科教育:保守主义、建制主义与政治规避

       理工科教育所导致的社会心态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保守主义、建制主义与政治规避。

       保守主义集中体现在社会观层面,表现为崇尚个人奋斗、倡导机会公平、推崇精英主义。理工科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倾向于将个人成就归功于奋斗,相信努力工作可以实现更好的生活;他们将摆脱贫困看作个体的责任,而非国家或者社会的责任,体现出对于机会公平的倡导和追求。在理工科教育的影响下,这一群体更加认同社会的资源分配(比如权力、财富、教育资源)应该向那些更有才能、对社会贡献更大的精英群体倾斜,而不是平均分配或者向底层群体倾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