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制与知识体系危机:我国青年学学科化建设的困境与超越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浩,马金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工作研究所、青运史档案馆 郑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工作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学学科建设和共青团工作; 马金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档案馆,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团内规章和共青团史。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如今我国青年学学科化建设面临着学术建制困境和知识体系困境,而且两者已经出现了“叠加共振”效应,对处于初创之期的青年学而言是关系生死存亡的生存性困境。青年学如何突破发展困境,转危为安,是青年学学科化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青年学必须坚持再学科化的建设发展方向,从学术建设和知识体系两个方面实现青年学学科化困境的突破,从而保障青年学学科知识生产的高质量增长。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21)01-0013-07

       青年学作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新兴社会科学学科,究竟归属为一个学科还是一个领域,这既是横亘在青年学学科化进程中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限制我国青年事业科学发展的实践难题。2017年,党和国家出台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加快青年学的学科化进程,这是我国青年事业发展对青年学学科化建设和高水平知识生产的一次正式呼吁。回顾当前我国青年研究的整体研究水平和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现有青年研究从“量”到“质”都难以支撑我国作为“大国青年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每一名青年工作者都感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青年学学科化一经提出就面临着随时被终结的命运,严峻的发展现实迫使我们重新反思当前我国青年学学科化的主要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对策。

       一、青年学学科化的主要困境

       学科发展遇到困境是每一门学科的必经阶段,也是学科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面对青年学学科化建设中的学科困境,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既不应过分夸大其中的问题而妄自菲薄,更不能忽视存在的困境而自欺欺人,要正确认识青年学学科化的主要困境。

       (一)学科困境是学科发展的必经阶段

       学科是一个兼具人类知识生产和社会建制的多因素双重复杂系统。一方面,知识是学科存在的基础,学科通过生产科学知识为学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提供辩护,是系统知识存在的形态。另一方面,学科在知识划分和维护知识可持续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开始成为一种具有学术团体意义的社会建制。这一系列有关知识生产的方式、理论、学术组织、成果发表等制度形成了库恩所谓的“范式”。因此,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上层建筑”的属性,这决定了学科建设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并非单纯的学术科研活动,更可能涉及诸多非学术因素。总之,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构成学科知识生产的任何因素都具有导致学科产生困境的可能。

       从人类学科发展的历史看,学科发展陷入困境是学科发展的必经阶段。1962年,美国科技哲学家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具有生物进化性质的学科发展模型,即“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也即“前范式—范式—范式竞争—范式更迭—新范式”)模型。他引入核心概念“范式”,指出在新范式优于旧范式的情况下科学家共同体对范式的心理转换是科学发展的原因。[1]对于新兴学科而言,在“前范式”学科阶段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生存”危机,也就是学科如何依据现有学科标准来获得存在合法性的问题,今天的青年学学科化建设就处于该阶段。而对于成熟学科,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范式和学科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是如何突破学科发展瓶颈期、更好发展的困境。因此,从学科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学科困境贯穿学科发展的全过程,是学科发展的必经阶段。

       从学科的内在属性分析,学科建设具有的多因素双重复杂系统性导致了学科发展出现困境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从人类学科发展的历史看,学科困境是学科发展的宿命和必经阶段,学科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困境。可以说,学科困境与学科发展是一种伴随共存的关系,学科困境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需要学科所属专家和研究者进行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思考。总之,学科困境是学科发展的正常状态,在认知心态上不应过分焦虑和自卑,当然也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应该在保持适度危机感的基础上客观理性地正视和应对学科发展困境。

       (二)青年学学科化建设困境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的学术环境中,青年学学科化建设包括学科建制与学术知识生产两个方面,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融合的共同体。一方面,我国青年学作为一种学科的社会建制,同我国的教育制度、学科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青年学属于一种知识生产的产物,是关于青年现象、青年问题和青年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总结,作为一种知识形态而存在。相对应地,学术界常把学科化建设的困境划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学科建制困境和知识体系困境。从学科困境对学科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上,又可以将学科的困境分为发展性困境和生存性困境两种。其中,发展性困境是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的发展瓶颈,一般会以“范式竞争”“范式更迭”的形式加以克服和解决,不会对学科的生死存亡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相反,生存性困境则是关涉学科存亡与否的关键困境,决定了学科自身存在的价值问题。[2]目前,我国青年学学科化建设困境,从困境的形态上看,主要表现为以学科建制困境为主,同时伴随着学科建制困境与知识体系困境的不断交织;两者的“叠加效应”又将学科困境的性质演变为影响我国青年学“生死存亡”的生存性困境,见图1。

      

       图1 我国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类型

       具体来讲,青年学学科化建设的学科建制困境,是指有关学科建设的外部社会制度保障与建设,重点关注社会资源与学科自身发展的协调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学科管理制度、学术组织、学术出版交流、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经费等社会资源获取等。总体上看,由于我国青年学是典型的应用型社会学科,相对于因自身学科知识积淀到一定水平而“内在自生型”的传统社会科学学科创立而言,我国的青年学有着因客观外在社会和政府政策需要而创立的独特“外在后发型”产生与发展路径。在我国现行的学科管理制度下,青年学学科建制体现出了典型的“制度附着型学科”特征,即,由于学科自身知识积累和生产的不足,外部学科制度和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等人为因素经常使青年学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3]因此,青年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关于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原则和办法》等相关学科、学位管理制度的承认与授权,从而获得学科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源。需要青年研究者们警醒的是,青年学学科建设的这种借助行政力量发展的策略,虽然在学科早期可以快速促进青年学学科化的进程;但是,当国家学科管理制度和高校学科建设环境发生变化,青年学的学科化进程也会受到较为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科建制困境虽然是青年学学科化建设的外部因素,但却是关系青年学生死攸关“命脉”的直接困境,成为我国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悬顶之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