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寿司一份兄妹情
中午,儿子放学回来,一进门就兴冲冲地喊:“妹妹——”正在画画的妹妹,应声从卧室跑向门口迎着哥哥说:“哥哥,我在这儿。”
妹妹一向是哥哥的小跟班,只要哥哥召唤,妹妹总是积极响应。
哥哥急匆匆打开书包,拿出一个小纸盒,还卖起关子让妹妹闭上眼睛。妹妹照做,哥哥打开纸盒捧到妹妹面前:“好了,可以看了。”
妹妹睁开眼,看到两块精致的寿司卷:“哇!寿司!哥哥,谁给你的?”哥哥告诉妹妹:“我们班一个同学的妈妈做的。我没有吃,拿回来咱们一人一块。”
“谢谢哥哥!”妹妹叫得更甜了。然后,兄妹俩凑在一块儿,边聊天边吃起了寿司。
后来,儿子跟我讲了细节。原来,那天儿子的同学拿了许多寿司,分给每位同学两块,儿子的同桌当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儿子却默默包起了自己的两块寿司,带回家和妹妹一起分享。
我一下子被打动了。不过是两块小小的寿司,但更珍贵的是因这份美食而迸发出的兄妹情。所谓手足情深,大抵就是这样的吧。哥哥有好吃的,想着给妹妹留点;妹妹有好东西,也会想着跟哥哥分享。长大以后,仗着这份亲情,他们依然可以相互扶持和关爱。
感动之余,我又对儿子有一丝丝心疼——他不能像那位独生子的同桌那样,有什么好东西都可以独自享用。作为兄长,他要把自己所得的好物,无私、无偿地分给妹妹。
然而,多子女家庭的这种分享,这种家人之间的相互惦记,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暖而幸福的家风呢?
记忆中的有福同享
我也是在这种“不吃独食”、有福同享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我们姐弟三个,小时候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每当有了好东西,从来都是分着吃。用母亲的话说,是“这仨孩子从来不吃独食”。
记得一次我生病了,好几天都没怎么吃饭。当时正值小年,母亲买来一小块肉,和萝卜块一起炖了。一汤盆的菜里其实也没有几块肉。我们吃到最后才发现,盆子底下还藏着一块肉。母亲不由分说夹到我的面前,说:“你病着,就多吃一块吧。”
我夹起肉,没有送到嘴里,而是给了最小的妹妹。只比妹妹大几分钟的双胞胎弟弟,流着口水嘀咕了一句:“我也想吃。”妹妹直接把肉又夹给了小哥哥。
母亲刚说了一句:“你姐生着病呢。”弟弟又马上把送到嘴边的肉夹回了我的碗里。我们推来挡去,结果肉一下子掉到了地上。候在桌子底下的大花猫,闪电般叼起肉跑了。
正在心疼那块肉,就听母亲说:“就当猫也过了个年吧。”我们姐弟仨瞬间释怀了。继续开开心心地吃饭。
那块肉成了我记忆中一抹难忘的亲情,什么时候想起来,心里都会升起一阵温暖。
说到不吃独食,弟弟小时候还有个让人捧腹的经典段子。那是他4岁时的一个秋天,邻居二婶子家的石榴熟了,她就摘下一个给了刚好在跟前的我弟弟。可弟弟并不去接,只是嘀咕着:“我妹妹还没有呢。”
于是二婶子又摘了一个石榴给他。弟弟依然没接,仰头看着二婶子说:“我姐姐也没有。”二婶子只好哭笑不得地又摘了一个,一起塞到我弟弟怀里:“快拿好了,这回你们姐弟仨的都有了。”弟弟这才满心欢喜地抱着石榴跑回家。
春节时我们姐弟从不同的地方回到老家,见到头发已经半白的二婶子,她还在笑着讲弟弟和那3个石榴的趣事。
亲情就是这样一种亲密的情感链接。把好东西分给家人,其实自己心里也是快乐的。这种给予的快乐,在亲情中体现得最为情真意切。
相亲相爱是该有的家风
这几年常听到“家风”这个词。
家风也叫门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一般指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
家风可以是仁义礼智信,也可以是勤俭节约、诚信善良……那么,最基本的相亲相爱何尝不是一种该有的家风呢?
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互关爱。让孩子在被爱的同时,也懂得如何去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他人。
在父母爱的引导和教育下,我们姐弟三人亲密无间;如今,我也把爱当成一种珍贵的家风,这样引导着我的孩子。
在我看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样的家庭,爱,永远都是最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