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基础如何调节多源知识获取绩效?  

作者简介:
李子彪(1979-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孙可远(通讯作者)(1993-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913586580@qq.com;赵菁菁(1993- ),女,江西南昌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天津 300401)。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但尚不清楚企业如何利用其知识基础找到最优的知识获取组合策略。该研究考查了知识基础深度和广度水平下四种知识获取方式(内部研发、技术购买、合作研发和人才引入)对创新的门槛效应。基于172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基础深度与广度在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首先,随着知识广度的增加,内部研发与技术购买对创新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研发合作与人才引入对创新却存在着倒U型关系。其次,随知识深度的加深,内部研发和人才引入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购买和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最后,基于知识基础的双重属性将企业分为知识贫乏型、专一型、活跃型、理想型和一般型五类,并制定出最优知识获取组合策略方格模型。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修回日期:2020-02-14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3(2021)02-0303-10

      知识基础观认为[1],企业之间的异质知识基础是产生创新绩效差异的决定因素,企业知识可以分为知识储备和知识流,那么为了在经常出现新知识的动态行业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不断产生新知识流,以积累和更新知识储备的资源组合[2]。

      知识获取策略是企业通过内部知识创造或外部知识获取来产生传入知识流的方法。尽管内部研发是一种有效的知识创造的方法,但是企业间的关系如何作为替代方法来获取外部知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5]。复杂且瞬息万变的环境使技术知识广泛分布于企业之间,新知识通常会出现在企业范围之外,因此,敦促企业利用企业间的关系迅速获取外部知识[6],加大企业知识流入,对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7]。又由于每种外部知识获取模式都具有独特的特征,所以,它们为企业提供不同的优势或劣势[8];换句话说,不同的获取方式可能会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9]。因此,探析多源知识获取模式对创新绩效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对企业管理者制定高效的知识获取策略至关重要。

      其次,知识获取策略的有效性并不仅仅取决于从源头产生的潜在知识流,还取决于企业吸收接收流的能力[2]。关于吸收能力的研究,Cohen和Levinthal认为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增加了搜索和识别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以及学习和将新知识应用到新产品中的能力[10]。以往研究知识基础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方面存在许多分歧,Mitchell和Jin认为知识基础广度对突破性创新的作用较大,而知识深度对渐进性创新的影响较强[11][12];但是Chiang则认为知识面太广会导致新流入的知识融合不充分,而知识深度过深会导致企业在某些领域的认知障碍,阻碍创新绩效[13]。此外,还有学者发现知识基础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14]。Lin和Wu研究也发现,企业知识深度是一个重要的约束变量,可调节知识获取策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9]。鉴于以上研究分歧,考虑知识异质性特征,检验企业知识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获取方式与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很有必要。

      虽然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应从其他组织那里获取宝贵资源,并用于新技术/产品开发的内部研发,但问题是,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何种知识获取策略?以及如何将多种获取方式结合起来?因此,研究不同知识背景下企业的多源知识获取策略对指导企业实践和完善知识异质性理论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研究结果也表明企业应更加注意企业现有知识积累水平,以匹配内部获取和外部获取的正确组合,而不是仅仅了解这几种选择的优缺点。

      1 文献综述

      内、外部知识获取是企业实现知识流入的两种重要方式[15]。依靠内部研发来产生企业特定的知识,从而创造专有技术并开发核心能力,有效推动创新绩效提升[16]。而研发合作与购买是典型的外部知识获取方式,是获取外部知识的有效渠道[9];当企业的现有能力不足以达到期望的结果时,技术购买是提高内部技术能力的快速解决方案,在新技术频繁出现的行业中,例如生物技术行业,技术购买是获取外部技术知识以及时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方法[5];外部R&D合作是指通过合作和互动过程来获取合作伙伴的隐性知识,共同创造新知识并达到共赢的目的,并创造了机会向合作伙伴学习,通过将具有不同知识基础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促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共享和转移[17];合作伙伴之间的人才转移也会产生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流动,而频繁的人员流动则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共享,改善了企业的创新绩效[18]。

      虽然以往研究肯定了内外部知识获取对创新的积极影响,但也有学者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例如,Ejermo认为独立研发活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断上升的研发投资并不一定带来产出增长[19]。国内学者陈恒也发现,自主研发活动对创新的驱动效应受到地区知识积累水平的非线性影响[20];曾德明等认为内部积累促进渐进创新,外部积累与渐进创新呈倒U型关系[21]。此外,Berchicci发现企业研发边界的开放会导致研发成本增加,不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外部知识获取超过一定限值后会产生负向效应[7],并且Denicolai证实外部知识获取在短期内更为有益,长期来看具有负面影响[22];同时,付敬等也认为合作研发对于创新绩效存在负相关或者非线性相关的关系[23]。

      由此可见,知识获取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每种知识获取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会直接影响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8][24]。因此,探索多种知识获取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非线性关系,对企业制定高效的知识获取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尽管知识获取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很重要,但其能否有效转化为创新力,仍取决于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23][25]。Rothwell特别强调了企业的现有知识基础,认为只有在企业准备充分,并拥有熟练的科技人员的情况下,与外部知识资源的接触才有效[26];而且,只有企业现有知识基础与获取的技术知识之间相匹配时,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27]。在研究知识广度和深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方面,我们也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诸多分歧。既有学者认为企业知识基础广度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作用较大,而深度对渐进性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强[11][28],又有学者发现过度多样化的知识库可能会激发过多新颖的想法,而得不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知识积累过深也会使企业产生认知惰性,削弱了技术部署能力,进而阻碍创新绩效[13]。此外,Hwang和Lee等学者认为知识基础的广度和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