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创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和研究院所作为新思想和发明的重要来源以及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大学衍生企业和学术创业者是颠覆性创新的潜在来源。当今许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惠普、思科、谷歌等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斯坦福在商业界和科技界创造的辉煌成绩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和学校的深思与借鉴。过去二十年,我国高校科技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涌现了联想、北大方正、复旦复华、科大讯飞、中科曙光等一批能力领先的科技型衍生企业。 大学衍生企业(University Spin-offs,简称USOs)是以商业化开发大学所产生的知识、技术和研究成果为目的而建立的新企业[2]。大学衍生企业作为学术创业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参与推动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科研院所同样也可以通过创建衍生企业的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制度改革,鼓励学者创业。2016年国务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也指出,要鼓励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以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高质量增效升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有限的资源约束,学术创业者面临着企业的技术能力能否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等问题[8],同时也会思考企业如何能将现有的技术发挥最大的杠杆效用。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其创立高技术衍生企业的实践在国内来说相对丰富完整,成效也相对更高。但不可否认,中科院系统内各研究院所的技术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家的多年计划支持,包括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然而一旦这些实验室产出的高新技术脱离了国家和高校的支持开始市场化的道路,是否仍然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快速成长并具备竞争力还有待探究。以中科院研究院所衍生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衍生企业的创新战略及影响机制将十分具有代表性。 由于衍生企业在成立初期主要是技术导向,存在对于母体大学的路径依赖,往往仅强调技术的前瞻性,缺乏系统性思维和市场化思维,创业初期面临着资金短缺、管理技巧与市场经验匮乏等问题[5,6],进行学术创业的人在创造和保持商业产出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壁垒[5],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产生的尖端技术通常因为缺乏配套技术和互补技术无法快速实现商业化,从而产生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结果。技术到产品创新需要一定的过程,例如技术A的成功商业化需要技术B、材料C和设备D的共同跟进和创新,而仅仅技术A的快速发展是无法产生出符合产业化的产品的,即企业自身开发突破性的技术并不能简单地快速占领市场,因此,如何提升技术商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衍生创业企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衍生企业应当采取何种战略提高技术商业化水平?目前,从衍生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视角出发看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较少,企业的技术能力如何与其创新战略匹配从而促进企业绩效增长是一个重要议题。学术创业是一个动态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由个体、组织和制度环境等各个水平的主体参与[6],技术创新需要大学、衍生企业自身和其他参与主体的协同共同来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需要相应的互补技术协同发展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本文认为,学术创业的相关研究应当从更加系统的理论视角出发。最后,已有研究多针对发达国家的情境,国内学术创业的研究成果中有一大部分都关注如何借鉴美国及欧洲的成功经验,以我国衍生企业为基础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非常匮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飞速发展,针对新兴经济体的学术创业研究逐渐获得关注,应当探索学术创业在新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学术创业相关理论做出补充,探索我国衍生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影响因素也将为衍生企业提供指导。 本研究采用纵向面板调研数据和二手公开数据,跟踪研究了2008-2017年中科院及其研究院所的225家衍生创业企业。本文突破了已有的理论视角和思路,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考察了衍生企业的嵌入生态系统战略对企业技术能力和创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将为衍生企业如何利用和整合相关资源进而提升研发投入效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给予指导和建议。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目前国内外对衍生企业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开展,第一类从母体大学本身的特征出发,这一研究视角包括大学学科优势和基础、大学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设定以及大学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等。例如母体高校科技实力[7]、高校组织机构设计[8]、高校管理创新和网络联盟能力[9]和高校与衍生企业之间的关系[10]等。第二类从系统层面来看,探究政府制度和地方情境以及衍生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于学术创业的影响[11,12]。例如,拜杜法案对美国衍生企业的促进作用[13],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研发支持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作用,促进了衍生企业的财务绩效[14],政府部门及其代理机构通过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等进而影响高校衍生企业的绩效[15]。第三类从学术创业者个体层面。学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和面对机会时有不同的表现和特质。比如学者潜在的经验和能力[16]、学者的性别特质[17]、学者学术创业动机和身份认同[18]、个人特质和人力资本[5,14]、创业认知和创业导向[19]等。 已有研究对影响衍生企业绩效的因素大多从资源基础观展开。根据资源基础观,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提升绩效的基础[20]。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等[33]面临诸多挑战和限制。随着创新环境日益复杂,创业企业仅仅通过内部研发也很难满足其经营需求,外部资源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创新将十分重要,因此母体大学常作为衍生企业关键技术和资源的重要来源,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表现非常依赖于母体大学以及政府主导的区域环境,也有数据显示创业活动的发展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态势[23]。杨德林等研究了大学所在地理位置对衍生企业的影响,发现衍生企业的活跃度和绩效表现有很强的地理位置差异性,经济比较发达以及研究型大学数目较多的区域,大学衍生企业发展水平较高[7]。也有研究发现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在数量分布和收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省份和直辖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24]。夏清华等针对我国武汉地区高校衍生企业的研究表明,外部环境对衍生企业的支持力度、母体大学对衍生企业的支持方式是影响衍生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12]。但是仅从资源基础观出发,无法解释为何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高校的衍生企业即使自身技术非常超前、实验室成果很新还是面临后期经营的困难和失败的现象,仅考虑母体大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不够,另一方面,许多研究从认知理论、动机理论探究了个体学术创业者对衍生企业的影响[19],但创业者个体对企业技术发展和商业化的影响十分有限,因此,从系统性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影响衍生企业技术商业化的因素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