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赋能,要自己先赋能,有句话说得好:“成为父母是一个人学习的最佳契机。”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为了孩子,我们一起学习。 41岁,我成为妈妈。也因此对自己有了新的期待——做合格的自己和称职妈妈。养孩子,先养自己,好妈妈才能养出好孩子。44岁,我背上书包,把自己“回炉”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业硕士课程,学制两年。 在得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认证后,我开通了抖音等平台账号,并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用写成了一本书:《妈妈知道怎么办》。现在,我来跟妈妈们分享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积极学习。 把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孩子 我和早早爸爸都认为应该让孩子学习至少一种体育运动。早早四岁时,我们想让她去学滑冰,但知道不可以强加给孩子,需要引导并尊重早早的意见。那天去溜冰场之前,我说:“早早,今天带你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早早开心地问:“什么地方呀?”我说:“是《冰雪奇缘》里艾莎很喜欢的地方,到处都是冰,可漂亮啦。”早早之前看过《冰雪奇缘》,她特别喜欢里面的人物——艾莎公主。所以她听完后很激动,一路上都在期待。等到了溜冰场,早早就趴在冰场的玻璃外沿探头往里面看。她似乎充满了好奇,又有些紧张。 我试探性地问:“你要不要试一试?咱们可以进里面,到冰面上试一试像艾莎那样滑冰。”早早说:“不要。”孩子面对陌生的东西有一定的抗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说:“不试就算了,咱们去吃午饭吧。” 去餐厅,需要从溜冰场的B2上到B1,在B1层俯视,仍然可以看到冰场,早早透过透明玻璃盯着下面的溜冰场,也许是冰面上人们的旋转跳跃吸引了她,她说:“妈妈,我想再看会儿。”我说:“行啊,你看吧。”看了十多分钟,我试探道:“早早,你是想试试吗?”早早再次拒绝:“不想。”我想,或许孩子真的对滑冰不感兴趣,回头再推荐个别的项目。于是我说:“不想试,那咱们就去吃饭吧。” 然而,我没有想过的一幕出现了。吃完饭后,早早主动跟我说,她想回去试一试。也许是因为她观察了溜冰场很久,对于这个新事物已经不像一开始那么陌生,逐渐消除了紧张甚至抵触的情绪吧。又或者,爸爸妈妈给了她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想,自己决定,让她处在无压力的环境里,反而使她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东西。 冰场试课全程,早早都很开心。上完课,我趁热打铁:“早早,你想不想学溜冰呀?”她眼睛放光,兴奋地说:“我想学!”我继续问:“你是真的想学吗?你确定吗?”“我真的想学!”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反复和孩子确认,学溜冰是她自己的意愿和决定。要学什么,一定要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家长只做筛选、推荐和引导,谁的决定谁负责,孩子自己决定学什么,她对此是负有责任的,日后放弃的概率会降低。如果是家长替孩子做的决定,那么孩子在心里是很难为此负责的,大概率的潜台词都是“没办法,你们让我去学,我不得不去”,遇到瓶颈,立即放弃的可能性非常大。 培养孩子的履约意识很重要 那天早早决定学滑冰后,我拉着她坐在更衣区,对她说:“你想学溜冰,爸爸妈妈支持你。你想学任何东西,爸爸妈妈都会全力支持,不过,咱们要先说好,一样东西要学就至少学三年,可以吗?”孩子在情绪愉快、平稳的时候,是非常好沟通的,早早说:“可以。” 学习在大方向上是快乐的,是有成就感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重复的训练和不断增加的难度,孩子难免会感到枯燥,遇到困难也会心情不好。当孩子进入瓶颈期和痛苦期时,他们就可能会提出放弃,不想学了。如果没有提前和孩子做好约定,当孩子说不想学的时候,跟她讲大道理,说她不应该半途而废,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所以,需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好最低学习时长,这个约定实际上是孩子做出的一个承诺。 迄今为止,早早上的几个兴趣班,都曾提出过中途放弃。比如游泳课,早早有一天突然说讨厌游泳,要退课。我告诉她,我们有三年的约定,不能打破。早早问:“是不是学会所有的泳姿就可以不学了。”我说:“那也不行,如果没满三年,还是不能退。咱们说好的。”我一直坚守底线,不是我有多不会变通,而是我和她坚守着彼此的约定,是约定,就尽可能不去打破。早早逐渐也就养成了信守约定的意识。 其实,不仅是给孩子报兴趣班,父母在其他事情上也可以和孩子设立约定。约定是孩子自己承诺的,不是父母强加的。当孩子提出打破约定,父母要坚守底线,证明父母也是遵守约定的,培养孩子的履约意识和契约精神,可以教会孩子说话算话、信守承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探究“不想学”背后的原因 很多的“不想学”未必是失去兴趣,而是事出有因。家长不要一听“不想学了”就“上头”,对孩子展开大道理讲座,效果差又伤感情。 还是说早早学滑冰的事,顺利学了几个月后,突然有一天,早早爸爸送她去上课,到冰场门口,早早大哭说不想再上溜冰课了。爸爸问早早怎么了,她也不说,就是哭个不停。那天我在工作,爸爸给我打电话,我说那就不要强迫孩子了,我跟教练请假。 回家之后,早早的心情好多了。我问她不上溜冰课的原因,早早不想说。晚上睡觉前,我又问。她终于告诉我,是因为教练很凶,错怪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