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日子叠日子。我们需要一些仪式感来区分出一些特别的日子,区分出一日中特别的时刻。这样,不至于把日子过得太粗糙。同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一些仪式感,以此增加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 餐桌上的仪式教育 一日三餐,是最寻常的事。但是,吃得活色生香、充满情趣,却是对家人的一种呵护。 ●精心烹制的饭菜,是一种仪式 我喜欢变着花样做饭,用胡萝卜汁、菠菜汁、红苋菜汁等和面,做出一锅彩色的饺子;给妞妞烤面包,做成蜗牛形状,每只点缀上黑米眼睛,惟妙惟肖,好看得让妞妞都舍不得吃;用紫薯和面,做成的玫瑰花小面点,漂亮得不忍下口……每道饭,必定要花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值吗?当然值得。吃,就要吃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 ●一家人团聚一桌,是一种仪式 以前,我们吃饭很随意,有时抱着饭碗,边看电脑边吃。孩子大些后,我要求一家人围坐桌前用餐。这不但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而且餐桌成了一家人的亲密时光。早餐后,大人去上班,孩子上幼儿园,各自分开,只有等到晚饭,才能再次坐到一起说说话。所以每天的早餐与晚餐,就成了我们家分别和重聚的重要时刻。所以,一家人团聚一桌,本身就是一种隆重的用餐仪式。 ●稚趣的“谢饭语”,是一种仪式 吃饭前,妞妞都要说几句自己发明的“谢饭语”,这一小小的仪式感,其实蕴含生动的餐桌文化。这个“谢饭语”,其实是被妞妞的挑食逼出来的。她总是爱吃肉,不爱吃青菜萝卜。一天,我夹着一片胡萝卜,送到她嘴边,哄着她说:“胡萝卜先生,麻烦你到妞妞的身体里去保护她吧,让妞妞的眼睛变得更明亮。”妞妞听着我童话般的语言,不再抗议,张大嘴,啊呜一口吃掉了胡萝卜先生。 后来,每每饭菜端上桌,妞妞要先看一遍,然后编着她童话般的“谢饭语”:“西红柿小姐,谢谢你给我营养,啊呜;鸡蛋弟弟,谢谢你让我更强壮,啊呜……”我们也跟着她说,补充她没提到的。当我们把所有食物谢过一番之后,就可以兴致勃勃地开吃啦。 阅读的仪式教育 ●妈妈故事机,是一种仪式 妞妞是个用童话喂大的孩子。她是听着我讲故事长大的。后来,她干脆送我一个外号,叫“妈妈故事机”。每当要讲故事了,我都大声而郑重地召唤:“妈妈故事机开讲啦。要听故事的小朋友,快到妈妈怀里来喽!”妞妞会轻轻按一下我的嘴巴,那是故事机的开关,故事就开讲了。这是我和妞妞之间独特的亲子阅读仪式。这种俏皮的仪式,引领孩子开启快乐的阅读时刻。 ●角色扮演,是一种仪式 有时,我和妞妞读到有趣的故事,也会分角色,玩扮演游戏。比如读到《小蝌蚪找妈妈》,她扮演小蝌蚪,找呀找呀找妈妈,我就扮演青蛙妈妈。在角色扮演中,我们将静态的书本故事,转化成一种动态的、亲子互动式的仪式表演。 这种互动,可以带动孩子作为听者的积极性,参与到故事当中,从而也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使故事转化成一种可以亲自操作的游戏。角色扮演,是完成阅读的完美谢幕礼。 ●定期逛书店、图书馆,是一种仪式 每周,我都会带妞妞去一次书店,或者图书馆,在里面看书、选书、借书。你会发现,那里是阅读仪式最隆重的地方。书店里,有的孩子席地而坐,埋头阅读;有格调的书店里,成人边喝咖啡边捧着本书读;图书馆里,那么多的人坐在那安静地看书。这些场所空气中都充斥着静谧的因子,在那种阅读氛围的感染下,你也会轻而易举地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我还时常带妞妞参加一些阅读讲座,这更显仪式感,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是另一种阅读,与把自己关在家里阅读相比,这是一种交流式的阅读体验。 睡前的仪式教育 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当夜晚来临,我们是否需要一些仪式,来回忆这一天发生的喜怒哀乐,铭记这一天?我们是否需要纪念这一天,给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呢? ●睡前故事,是一种仪式 每晚睡前,我和妞妞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讲睡前故事。一说睡觉,她就自己挑出几本喜欢的绘本,让我给她讲。她安静地听,我认真地讲。这是一种入睡前的情绪铺垫,静静地聆听,可以让孩子调整自己的状态,导入睡前模式。让孩子枕着妈妈的声音,枕着优美的童话,一点点走入梦乡。 ●睡前谈心,是一种仪式 讲完书本上的童话故事,我和妞妞的真实故事才正式开始。一天不见,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可能有开心事,也有伤心事,有很多想说的话。我喜欢选在睡前,在闲聊中与妞妞一起梳理当天的历程,也算是与这一天告别。对于开心的事,我们开心着彼此的开心;对于她的伤心事,我开导劝解,帮她驱赶内心的阴霾,及时把握妞妞的心理动态。每次聊完,我们母女会充满期待地说:“今天,再见!明天,又会是开心的一天!” ●晚安亲亲,是一种仪式 临睡前,我总会在妞妞脸上亲几下,说:“晚安!做个棉花糖一样香甜的美梦哟。”妞妞也会回我一连串的亲亲,啵啵啵啵,亲起来没完没了。她甜甜地说:“多送你几个亲亲,留着你在梦里想我的时候用。”事实上,妞妞总是先我睡着。每每看着她睡得香沉的小模样,我总是忍不住亲她一下再睡,这是我戒不掉的睡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