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红:不做无准备之父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采访对象:林红,儿童精神卫生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办公室主任,家庭治疗师、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委员,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理事及家庭学组秘书长。擅长儿童青少年家庭心理治疗,在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亲子关系、儿童养育等方面尤为突出;擅长科普工作,主编《呵护孩子心灵成长》《家庭心理学》等书。

      专家观点:做父母是我们的本能,但如何做好父母,则是每一个父母需要用一生来准备和实践的。

      我是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在精神专科医院工作。如果没什么大事,父母是不会带着孩子来我这儿看病的。如果真找到了我,那么,情况大多比较严重,比如无法正常上学,进食出现障碍,有自杀倾向,甚至已经出现了自杀行为,等等。

      孩子一生病,家长很着急,特别希望医生能够开一剂特效药,药到病除。面对这样的期待,我常常感到很遗憾。因为我发现,不少孩子其实是被耽误了。疾病大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来已久的。但是,家长最初没有或者很难意识到孩子生病了,而且是精神疾病,导致病情愈发严重,这也让我感到有些无力。

      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我意识到,如果家长能够把工作提前一些,比如在准备要孩子之前,在孩子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学习和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孩子就不至于发展到这一步了。

      先厘清自己,再升级做父母

      有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平时胆子特别小,但急了也会打人,而且下手特别狠。刚进诊室,男孩的妈妈就告诉我:“一看见他,我就气不打一处来。”随着治疗的深入,我发现,妈妈内心的愤怒不只源于孩子在学校惹祸这件事,而是从怀这个孩子时就开始了。

      妈妈是位残疾人,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为了改变人生,她一直很努力。当时,她正在准备自考,还差几门就能如愿拿到本科证,工作状况也会因此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就在最后冲刺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怀孕生子,之前考的那些科目过了时间,她不得不从头再考一次。

      生孩子原本就不在计划中,她也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一个妈妈。如今,她却不得不因为孩子要重新经历一次艰难的备考,更要面临职业生涯因此而遭遇的诸多挫折和变故。

      满肚子的愤怒无处发泄,成长中的艰难反复浮现,而这些,她全部转嫁给了孩子。她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孩子,因为“一看见他,我就会想起自己受了多少罪,人生平添了多少艰难。”孩子经常被打,变得特别胆小。可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也需要发泄,在被同学激怒后,他大打出手,和平时判若两人。

      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孩子却突然造访,像这位妈妈一样面临这种情况的父母并不少见。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这样的孩子是不被父母期待的,也因此莫名成了父母的背锅侠。事业不顺怪孩子,因为他打乱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婚姻不和也怪孩子,为了教育他,夫妻间多了很多冲突;等等。总之,父母自己的事搞砸了,都是孩子的错。孩子没有办法攻击父母,只能攻击父母以外的人,比如同学、老师甚至是他自己。

      也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期待,也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是,这份期待和准备却透着“动机不纯”。

      一个初三的孩子因为情绪问题,无法正常上学。为了帮孩子重返校园,父母找到了我。夫妻俩刚坐下来,我就感觉到了浓浓的火药味儿。他们谁也不看谁,就连坐在一起都显得特别勉强。“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状况的?”妻子说:“我们在一起就是个错误!”

      当年,妻子和丈夫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才结婚的,婚后过得很不好,丈夫不止一次闹过离婚。为了留住丈夫,妻子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就想干脆生一个孩子好了。你看,孩子不是爱的结晶,而是出于某种目的的产物,还没出生就担负着父母强加的任务,无疑为其未来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孩子出生后,婚姻确实保住了,因为夫妻俩都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妻子一直试图用孩子来拯救自己的婚姻,不管是孩子的出生还是成长,都是如此。有时候,她会有意无意地向孩子表示——你要乖乖听话,好好学习,如果表现不好的话,爸爸就不要我们了。

      然而,无论妻子多用力,她和丈夫的感情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而且,丈夫觉得都是因为孩子,自己才不得不被困在这段不幸的婚姻里。所以,他对孩子更多的是法律上的责任,而不是发自心底的爱。在没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的情绪又怎么会好呢?

      先往前看,再往后看

      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学习成长,在生育前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甚至学了很多做父母的技巧,满怀期待地成为好爸爸好妈妈。我想说的是,或许还不用那么着急往后看,可以先往前看,这样才能更好地往后看。往前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家族疾病史,一个是家庭关系情况。

      关于家族疾病史,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精神疾病史。曾经有个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妈妈难以接受,因为她从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得多动症。她很生气,骂孩子,打孩子,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经历几番波折,她才最终接受了现实。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发现,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多动症的表现了,但她没有放在心上,延误了治疗时机。更让她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丈夫也是多动症患者(多动症可以延续到成年),以及多动症是会遗传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