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正被焦虑“裹挟”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宇娟,浙江理工大学

原文出处: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焦虑源1:儿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迥然不同,令我头痛

      最近,老师和我交流,乐乐在集体中不合群,有时候,对老师的指令也表现出不服从的姿态。听后,我有些焦虑。我平时比较重视亲子陪伴,所以晚上都会抽时间和乐乐相处,比如饭后散步、运动、睡前讲故事等。我心里的乐乐是个爱沟通的孩子,他总是很清晰地和我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在老师的眼里,他似乎成了另一个模样,问题很大。

      周末的下午,我与乐乐沟通了一番。他表示,他不是故意要做什么不合群的事,只是有些事情他不喜欢。沟通并不能让我放松下来,我的脑子里依然充满了各种问号:孩子这样真的有问题吗?是我和老师的沟通不足导致老师对孩子的认知产生偏差吗?是我平时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方面做得不够吗?还是这个环境本身不适合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当老师反馈里的孩子与自己眼中的“乖孩子”截然相反时,确实容易令家长费心和焦虑。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大部分家长会自动产生对自己和孩子大量的不合理念头,从而无法进行理性思考。这时,家长可以先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放松,等心情平复之后,尝试换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从个性发展来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家长也不用过于要求孩子整齐划一地完成各项事务。

      1.理解孩子的个性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家长不要将问题放大。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在“最近发展区”,也就是他自己现有的水平上不断进步。

      2.和老师保持联系,主动沟通,达到教育步调的一致性。家长应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以及各方面的进步和变化,也要向老师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互动。

      焦虑源2:当负面情绪叠加时,我对儿子爆发了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每天有很多事需要处理和解决,尤其是面对孩子,马虎不得,需要更好地管理情绪。有时候,情绪没有调整好,到家仍难以释怀。比如,有一次,因领导的误会,我陷入郁闷的情绪里,拖着一份“坏心情”回到家里。这时候,我看着儿子面对可口的饭菜,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吃。我压着情绪,提醒道:“不吃蔬菜没营养,要多吃才能长高长大呢!”儿子听了之后,挑了一颗最小的菜,勉强吃了一口,然后继续吃白饭。于是,我又夹了一些肉给儿子。他一推碗筷,说道:“我不吃,我咬不动肉,会塞牙缝的!”我说:“没事,那小口小口吃好了,要是夹住了可以用牙线弄出来。”儿子还是不肯,一个劲地推碗筷。本来就心情不好的我,瞬间火冒三丈,一把推开他的椅子,把他拉到地上。“你不吃,就不要吃啦!”一边说一边打了他屁股。孩子被我的样子吓到了,哭着喊:“妈妈,你不要这样。我吃的,我吃的!”我的火气窜上去,似乎下不来了,还是继续对他发脾气,儿子越哭越伤心。

      事后,我觉得很后悔,儿子的吃饭习惯本来就不太好,换作平时,我都是更有耐心地引导,而这次我却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当自身存在负面情绪时,孩子的负面情绪再叠加上来,有时候真的难以控制。这样的情况反复在我生活中出现,令我感到焦虑。

      职场妈妈们要兼顾工作和家庭,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承担工作的同时,还承受着育儿责任和压力,需要处理各类情绪问题。当两种负面情绪相“叠加”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自动化的反应,如,控制或拒绝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度,给孩子的行为表现“贴标签”等。此时,我们要注意,情绪不应被“控制”,而是要“调节”。

      1.家长需调节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只有觉察到自身的负面情绪,才有可能去思考自己对孩子行为作了自动化的归因和期望,才可能有意识地选择正确的教养行为。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回家之前,可以先在车里或者门外独处一会,适当调节。或者,到家后先去照一下镜子,看看自己的面部表情,等调整后再去面对孩子。

      2.家长需要不评判地接纳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当觉察到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不必惊慌。首先,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其次,使用数数法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具体做法:缓缓深呼吸,在心中默数10个数,同时心中做加法运算,转移注意力,最后,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还是控制不住的时候,让其他家人介入,或把孩子交给家人,自己冷静一段时间。

      焦虑源3:女儿的磨蹭令我一次次地陷入时间焦虑

      7:00我凑过去亲亲橙橙的额头,喊她起床。

      7:30我准备好早餐,可橙橙仍然在赖床。

      7:45我拉着橙橙去洗漱,她慢吞吞地开始刷牙。

      8:00橙橙只喝了一点牛奶,其他都没吃。

      8:20橙橙磨磨蹭蹭地穿好鞋子,我赶紧拉着她出门。

      在我预期的时间表里,橙橙最好在8:00出门,且已经吃好早餐,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常常是匆匆忙忙出门,有时甚至会迟到。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前一晚就达成契约,但是一到早上,她什么都忘了;又比如,我会挠挠她的小脚丫,希望她咯咯笑着醒来,但是她嚷着,妈妈不要,不要弄我,紧接着又甜甜地睡去。哪怕有些方法奏效了,也仅仅是几天就失效了。我发现,孩子就是打破家长内心秩序感的“小怪物”。

      当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的时候,大部分家长急躁情绪的按钮都会被打开。家长希望的是在发出指令之后,孩子可以迅速回应他们。但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他们的思考动作能力并不能达到那么高的要求,家长的盲目焦虑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并不能解决现有问题,还可能出现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