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妇儿工委智库专家,杨雄教授曾经编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填补了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一个空白。如今,他的线上讲座最多时能吸引上百万全国家长收看。他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种田须‘守天时’,教育则要‘顺童心’‘合人意’。养育孩子是一个‘守望’与‘发现’的过程。”在此,特别邀请杨教授和读者们分享他的“有机教育”理念,希望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耐心守望,用心发现,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完整的人。 有机教育,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为了孩子》编辑部:杨教授,您提出的“有机教育”理念让人一听就感觉非常健康自然。请您和家长简单地阐述一下什么是“有机教育”吧。 杨雄:十多年前,在为全国妇联编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时,我就提出了“有机教育”的概念。十多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进行科普推广时,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个案,也越来越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有机教育”。 什么是有机教育?现在大家都喜欢吃有机食品,因为它们是天然的、无污染的、符合四季成长规律的。其实,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应该是“有机”的过程,而不该是拔苗助长、“反季节”“催熟”的过程。 首先,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太着急。就像我们种蔬菜、种玉米,都有一个自然生长周期。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过多地期待、过早地开发,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他的成长。 其次,不要“催熟”孩子。孩子的成长有自然的规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会伤害孩子的心智,让孩子过早失去童真、幸福与自由。 最后,孩子的培养是一个陪伴与发现的过程。什么是发现?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孩子在某一领域的天赋、特性和兴趣,因势利导加以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教育培养孩子需要有耐心等待、陪伴发现的过程,这也是有机教育的核心理念。有机育儿,个性发展。其目的是恢复教育的本质,让孩子缓慢地成长。 每个孩子的发展,存在着先后、个别的差异性。有的孩子开窍比较早一些,有些孩子则比较晚一些,一定存在着差异性,而且每个孩子的特性、发展的潜力都不一样。因此,家庭教育只能借鉴,而不能完全复制。 当下,家庭、家长、学校、老师、社会这些教育因子,越来越呈现为相互重叠、联系,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何将这些教育因子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优势,必将成为未来“家校合作”“亲师共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学会“规矩” 《为了孩子》编辑部:对学龄前孩子来说,家庭、家长这两个教育因子可能更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您觉得家庭、家长应该承担怎样的教育职责? 杨雄: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认为,家庭要承担好培养孩子学会“规矩”的职责。 从社会结构而言,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营造良好的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人的发展序列而言,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初始的场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但时下不少家庭对家庭教育的诠释主要还是抓孩子的学习。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52.5%的家庭仍然着重“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34.6%的家庭在“陪着孩子做功课”,而对孩子身心健康、做人教育这些家庭最基本职责的履行却被忽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不少家庭在育儿职责上的“越位”或“错位”现象。 在我看来,学校教育是训练学生遵循“规定”,社会教育是训练公民遵守“规则”,而家庭教育则是培养孩子学会“规矩”。 家长则不只教孩子认字、读书,更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教育始于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得最早、时间最长。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强的幼小年龄进行的,不但占其“先入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范、言传身教给孩子以终身影响。父母应明白,教育并不只是认字、读书、数数等,教育也包括孩子的举止行为、感知认知等方面。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应成为孩子潜移默化的行为示范。比如父母相亲相爱、关系融洽,脾气各方面都很好,那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平易近人。 其次,父母要让孩子在规则与自由中健康“成人”。“自由过度”会导致孩子任性放肆,而“规则过度”又容易使孩子缺乏个性。我们倡导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又拥有自由的平衡教育策略。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 最后,父母要培养孩子自信、悦纳,爱思考、善表达之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在互联网时代,这一道理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网络时代对于青少年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备如下能力:知识迁移与学习力、独立思考与表达力、坚毅与执行力、自我悦纳与抗逆力。这些与知识和文凭无关,但在当代快速变化、变动、变革的社会中却特别重要。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了解自身的弱点。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重要的不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