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的变迁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晓刚,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御风全球社会科学讲席教授。上海 200122;李晓光,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系助理教授。西安 710048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劳动力市场“就业难”日渐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伴随着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性的教育扩张,教育匹配问题(特别是其中的过度教育问题)已出现在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中。聚焦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教育不匹配现象,基于2003-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年龄—时期—世代模型评估教育匹配的变迁趋势,分析发现:首先,伴随中国职业结构的升级,过度教育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时期效应)。其次,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招,过度教育随着出生世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世代效应)。最后,一旦个体的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形成错配,将会成为个体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长期性现象。这些发现对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与匹配、实现“人尽其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启示。


期刊代号:F103
分类名称: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教育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2019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3.4%,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4%,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02.6%、89.5%和51.6%;高等教育也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国高考录取率从1978年的7%,上升到2019年的80%;②高校毕业生数量从1978年的16.5万人,上升到2020年的874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7年,我国教育普及水平稳居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③

       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然而,劳动力市场“就业难”也日渐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有些不得不接受较低技能要求和收入的职位,导致教育回报率不断下降。④中国似乎也正出现发达国家在教育扩张后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不匹配或错配(education mismatch)现象,尤其是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现象,成为教育不匹配或错配的主要表现。

       一般而言,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岗位分配初始主要依据人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按照教育程度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我们可以区分三种教育匹配状态:教育不足、教育匹配和过度教育。教育不足反映个体实际受教育程度低于所在职业岗位所需教育水平或技能;过度教育则是指个体实际教育程度高于所在职业岗位所需教育水平或技能(这里所说的教育主要指学校的正规学历教育)。许多研究表明,教育不足者的收入和工作满意度,通常和教育匹配者一样高,⑤即教育不足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往往不会处于劣势地位。而过度教育在教育匹配的研究中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对个体而言会降低教育回报率,影响工作满意度;对家庭和社会而言则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⑥因此,既有研究一般通过测量过度教育、研究其决定因素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来评估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状况,在此意义上,本文聚焦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失调的一种特定状况,即过度教育问题。

       过度教育伴随着过去半个世纪内全球性的教育扩张而出现。⑦许多西方国家经济结构以及市场对劳动力教育的需求已远远滞后于教育发展,职业结构无法消化教育程度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因此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过度教育的现象。既往研究发现,21世纪初美国过度教育比例约为20%,⑧英国约为22%。⑨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教育扩张、产业结构转型和职业结构升级基本是同步进行的。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顺应这一趋势,在90年代后期也开始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在此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协调。一方面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张始于中等教育获得充分发展之前,彼时以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无法创造充足的合适岗位以吸纳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同时,又有很多岗位(如熟练技工)招不到人。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是在短时期内的迅速扩张,培养质量和内涵未能随着数量增加而相应提升,导致不少拥有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并不具备某些专业或管理职位所需的技能。⑩在此历史背景下,评估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岗位的匹配状况,检测其与经济社会转型协调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长远规划和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创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聚焦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问题的趋势,特别是过度教育问题,将过度教育的变迁趋势纳入由宏观社会进程和微观生命历程构成的时间框架中,并在方法论层次上严格区分和估计过度教育变迁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具体而言,本文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和年龄增长,过度教育到底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第二,伴随着我国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过度教育将会随着时期上升还是下降?第三,伴随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进程,不同世代群体在其成长期间所获得的教育文凭,对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的作用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分析主要基于CGSS 2003-2017数据,建构过度教育的年龄—时期—世代模型,从而勾勒出过度教育随着宏观社会进程和微观生命历程的演变轨迹。

       一、理论分析

       教育匹配问题特别是过度教育如何随时间的演进而变化,是近些年教育匹配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社会科学领域主要识别出三种变迁趋势: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世代效应。所谓年龄效应(age effect),主要反映与年龄相关的、伴随生命历程和因社会角色更替而产生的变迁效应,(11)例如过度教育的发生几率,在个体获得初职、到达事业顶峰、离退休等不同的生命历程阶段都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所谓时期效应(period effect),主要是指特定调查历史阶段的宏观社会经济状况对所有年龄人口产生的相似影响。(12)不同时期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动,可能会影响所有人群的过度教育的发生几率,即过度教育的时期效应。所谓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其本质是社会变迁,主要反映早年生活条件、社会因素或社会经历对某一特定出生世代产生的影响。(13)不同的出生世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影响其过度教育的发生几率,这就是过度教育的世代效应。这三种效应都有各自丰富的社会学意涵,研究者们在分析过度教育时需要对它们进行区分,从而有助于准确估计变迁趋势和合理解释发生机制。

       (一)过度教育的年龄效应

       在个体职业生涯中,过度教育是短期性还是长期性现象?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持续至今。持短期论的学者,认为过度教育是一种临时性现象。持长期论的学者认为,过度教育是一种持续性现象。本文认为,教育和职业的匹配状态,与个体所处的生命历程阶段密切相关。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个体的社会角色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会发生转变,并且特定阶段的角色关系会深刻影响个体的选择和行动。(14)事实上,个体的求职行为和职业流动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存在差异,例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反映的正是传统社会对个体事业成就和人生状态的年龄期待。因此,我们需要将过度教育随个体职业生涯的变迁,纳入年龄构成的生命历程阶段进行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