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

作者简介:
孙鸿烈(1932- ),男,河南濮阳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综合研究,E-mail:sunhl@igsnrr.ac.c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石玉林,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封志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江东(通讯作者)(1972- ),男,安徽寿县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遥感监测,E-mail:jiangd@igsnrr.ac.c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资源科学研究在自然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中国资源科学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到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20世纪70-80年代)、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及现代资源科学迈向新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等4个阶段,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资源科学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当下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两个国家先进发展需求,资源科学研究要以史为鉴,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学科的新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促进资源科学的蓬勃发展。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DOI:10.11821/dlxb202012005

       修订日期:2020-11-16

       1 引言

       从资源科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史既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认知史,也是一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史[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结合综合考察和区域调查两种手段开展了一系列自然资源研究工作,研究范围几乎覆盖全中国。为了实现科技强国战略,中国实施了10余次科技发展规划,在此过程中,资源科学领域也随着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不断深入探索而迅速发展壮大[2]。通过整理前期相关成果,可将中国资源科学的进展初步划分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20世纪70-80年代)、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及现代资源科学迈向新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等4个阶段[3]。本文通过分阶段梳理中国资源科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成果,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到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以求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坚实基础、共建未来。

       2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初期(1950-1965年)

       1949年以来,中国领导和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区域调查工作并进行资源科学综合考察。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进行了一部分矿产资源的勘探研究,此外,其他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普查是按照有预见性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4]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5]两个科技发展规划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前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时期进行。

       2.1 新中国早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1951-1955年)

       中国综合考察最早始于1951年[6],由中央人民政府派遣考察队前往西藏,用时近3年,汇集地理、地质、气象、土壤、水利、动物、植物、农业、牧业、语言、社会、历史、文艺和医药卫生等领域专家,对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现状及潜力、社会人文特征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中国综合考察发展史就此开启序幕[7]。随后至1955年间,中国科学院又会同相关部门针对华南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黄河中游各地区水土保持以及云南紫胶等问题研究组织科学考察工作,此时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主要以中国边境地带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主要目的[8]。

       2.2 第1次科技规划后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1956-1965年)

       1956年1月经国务院批示,“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简称综考会)正式成立,由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不仅是中国自然资源的综合研究机构,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协调统筹机构[9]。同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颁布《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4],此规划的实施,为中国资源科学研究积累了翔实的科学数据,使中国的资源研究由分散趋于完整[10]。

       2.3 1960年前后:资源综合科学考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950-1965年,在综考会成立之后,竺可桢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众多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论断,为这项研究确立了重要的指导方针[11]。竺可桢的思想理论在60、70年代开始的大范围资源整合考察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为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1963年竺可桢等24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12],目前该意见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初期(20世纪70-80年代)

       1970-2000年资源科学考察工作围绕国家计划委员会下达的任务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3]展开。科学任务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开始转向区域资源的调查研究阶段,重点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14]。

       3.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1966-1976年)

       1962年颁布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第3章“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研究”,阐述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海洋资源、气象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以及测量与制图技术等内容。纲要中指出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各种调查研究,中国自然环境和资源概貌的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已经获得了大量成果,但仍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如对生物、土地资源的调查范围和尺度十分有限,对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也有待深入,且研究的专业性强于综合性。因此,针对以上问题,《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着重强调了考察研究的专题性和综合性,未开发边际区域不作为研究重点,目前,主要对已开发的发展区域进行研究。这期间主要开展了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等3项标志性的科学考查工作,同时还提出了中国西北部的适宜农业发展的草场和荒地资源的综合评价。1972年基于中国青藏高原的高度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针对性地制定了《青藏高原1973-1982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并在第二年开展大规模综合科考。这次长时间、大规模、多学科的高原科考为以后的青藏高原地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形成了坚实的研究基础[15]。同年,综考会被撤销,并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4年,因工作需要又重新组建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组”[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