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1821/dlyj020190731 修订日期:2020-03-26 1 引言 大规模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的选择,国际上对碳循环和碳平衡问题的关注源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1]。根据2018年联合国卡托维兹气候大会报告,2014年至2016年期间全球的碳排放量基本持平,2017年全球碳排放量增加了1.6%,预计2018年将增加2.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若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差距不能成功弥合,全球将有可能突破升温2℃的临界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中国水产养殖业必须实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清洁发展。在温室效应的紧迫形势下,加快减排增汇是全球关注的重点,海洋碳汇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正式将海洋碳汇列为研发重点之一,海洋碳汇由此进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2]。“碳汇渔业”的概念首次由唐启升院士提出,无需投入饵料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可能形成生物碳汇,亦可称之为碳汇渔业[3]。碳汇渔业“引导海洋渔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也将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积极贡献,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向新的领域发展”[3,4]。 中国学者对碳汇渔业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向:其一,海水养殖固碳机理及作用。针对近海养殖业碳汇形成的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揭示渔业生产的负外部性通过碳汇转变成正内部性的机理,提高人们对渔业碳汇对海洋环境修复作用的认识[5-7]。其二,对海水养殖贝类和藻类碳汇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其固碳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此类文献较多,从不同的角度证明,海水养殖的贝、藻类极大提升了浅海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为建立碳汇渔业评估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8-15]。其三,碳汇经济价值的评估。此类文献较少,邵桂兰等[17]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对中国碳汇渔业价值进行了评估;刘芳明等[2]运用“总经济价值法”核算广义海洋碳汇价值,构建了分类价值指标体系和分类核算方法。国外学者主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海水养殖贝、藻类固碳能力,结论与国内学者相似,贝、藻类养殖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对近海碳循环及抵消碳排放具有重要贡献[18,19]。国内针对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的核算趋于成熟,肖寒等[20]定量评估了尖峰岭地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杨美丽等[21-23]测算了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并证明人工造林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起重大作用,人工林的经济价值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得到释放。国内外尚未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尝试,针对海洋碳汇经济价值评估及交易市场的研究匮乏,不深入,没有引起关注。2011年以来,中国在七省市开展了林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林业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试运行,为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中国是第一海水养殖大国,海水养殖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海水养殖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发展碳汇渔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有利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和促进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在人工造林法和碳税法的基础上,构建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模型,测算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经济价值,并运用LMDI指数分解法,对沿海九省份渔业碳汇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为推进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和变量选取 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7年沿海九省份(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不包括港澳地区和台湾省;上海市和天津市养殖规模很小,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贝、藻类海水养殖产量统计数据为0,在与省份比较得到的结论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在本研究中剔除上海市和天津市,仅保留省份数据)海水养殖贝、藻类产量数据。在计算2008-2016年海水养殖碳汇价值效应时,由于没有贝、藻类具体的价格,因此以2008年为基期,采用《中国统计年鉴》[35]中“海水养殖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价值指数进行计算,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价格指数使用2008-2017年均值作为替代。中国海水养殖业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贝类、甲壳类(虾、蟹类)、藻类、海珍等,前四类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95%以上,在研究碳汇渔业问题时,鱼类和甲壳类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饵料,不属于碳汇渔业范畴,因此本研究将海水养殖碳汇界定为贝、藻类碳汇。中国海水养殖贝、藻类分别以蛤、牡蛎、扇贝、贻贝、海带、紫菜、裙带菜和江蓠为主,其余部分都归于其他类进行计算。由于物质量评估法相对于遥感估算法以及模型模拟法可操作性强、精确性较高,因此,本文在碳汇系数、产量、碳汇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该方法计算贝、藻类碳汇能力。数据来源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34]。 2.2 海水养殖碳汇能力测算模型 根据贝、藻类碳汇作用机理,贝类所固定的碳包含在贝壳和软体组织中,故海水养殖业贝类碳汇量为贝壳与软组织含碳量之和;藻类所固定的碳为藻体含碳量。参考了唐启升、张永雨等、邵桂兰等、纪建悦等、岳冬冬[3,6,13-15]文献得到贝、藻类碳汇量测算方法和核算系数(见表1、表2)。碳汇效率为各省份海水养殖碳汇量与总产量之比。 2.3 碳汇渔业经济价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