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20-10-06 引用格式:柴彦威,李春江,张艳.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61-1971.[Chai Yanwei,Li Chunjiang,Zhang Yan.A new time-geography research framework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Progress in Geography,2020,39(12):1961-1971.]DOI:10.18306/dlkxjz.2020.12.001 改革开放40a来,中国城市已经开始从以经济增长、土地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向以人为本、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逐步转变为社会管理的精细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1-3]。为应对城市快速扩展与空间重构带来的职住错位、社会隔离与社会分异、社会极化与贫困集中、环境污染暴露和满意度下降等城市社会可持续问题[4-6],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要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化配置,以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的基本组成细胞,也是居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基本单元。城市社会所面临的众多可持续性问题,如社会极化、社会隔离、可达性降低、环境污染暴露等,均在社区集中体现。因此,为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应对城市社会可持续性问题,必须从社区入手,通过研究社区、规划社区、组织动员社区,才能在更大层面解决社会问题。近年来,城市地理学关于社区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发现优化社区建成环境,比如提高设施可达性、增加绿地覆盖率、调整人口密度、增加就业等,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满意度和居民幸福感、改善居民健康、促进社会融合[7-11]。 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求的城镇化转型背景下,以居民日常生活作为对象的生活圈规划成为落实新型城镇化、实现公共资源均等精准配置的重要抓手[12-13]。在国家层面,2016年国务院提出“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14],2018年住建部将“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纳入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15],2019年自然资源部提出“社区生活圈”是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要内容[16]。以此为基础,社区生活圈日益成为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中国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也得到了加速推进[17]。目前,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济南、厦门、杭州、武汉等城市已经出台了当地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和相应导则,焦点是在居民步行范围内完善和精准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18]。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生活圈从居民活动出发,与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规划实践紧密结合。虽然社区生活圈在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上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现有研究缺乏理论框架指导,尤其缺少行为分析相关技术方法,规划实践上也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对于社区生活圈中差异化的居民行为关注不足,较少回应城市社区发展中遇到的多样的社会可持续问题[17]。同时,伴随着流动性和信息化,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区活动和居民时空行为日益多样化、社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日益丰富化[12],从日常活动视角进行城市社区的地理学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社区生活圈研究进展,梳理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证方面的不足;进而从居民时空行为视角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最后,从理论、方法和实证3个方面提出社区生活圈研究的创新方向与议题,以期为未来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参考。 1 社区生活圈研究评述 1.1 社区生活圈概念与内涵 生活圈指的是城市居民满足生存、发展与交往需要,开展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涉及的空间范围[19-20]。社区生活圈作为生活圈空间体系中的基础单元,可满足居民最基本的日常活动需求,涉及的活动往往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仅围绕居住小区及周边展开[21]。在规划实践上,2018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将生活圈居住区定义为“满足居民物质与生活文化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15];《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指的是“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18]。总之,已有研究和规划对于社区生活圈概念的认识基本一致,可以归结为居民在社区周边开展日常活动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以及满足日常活动需求的时空资源集合。 社区生活圈概念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物质空间内涵紧密关联[22]。不过,现有研究和规划逐步意识到社区生活圈的内涵不仅包括物质空间,也包括行为空间、社会空间[17,23];社区生活圈规划不仅包括物质空间的优化,还包括社会空间精细化治理的提升[12,24]。同时,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涉及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以及组织机制、管理模式的创新[25]。 此外,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社区层面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提出了挑战。最新研究指出,社区生活圈不仅是配置生活服务和公共活动的基本单元,也应被视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防灾减灾基本单元”。赵宝静等[26]将韧性融入社区生活圈规划中,提出公共资源下沉、差异化防控、增强社区治理能力等措施,构建平灾结合的社区生活圈基本防灾单元。王兰等[27]将健康要素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一方面针对日益增长的慢性病建构促进体力活动、社会交往的健康生活圈;另一方面,针对疫情应急,增设健康设施而构建应急生活圈。因此,除了从公共资源的时空配置进行研究外,社区生活圈更应该关注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培育、邻里交往与社区参与等软环境的精细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