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话语的精神气质

作 者:
樊浩 

作者简介:
樊浩,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樊和平(1959- ),笔名樊浩,江苏泰兴市人。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道德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国家“万人计划”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全国文化名家(2008),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材局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伦敦国王学院访问教授。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的“伦理”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构成的话语体系,其具有内在特殊的精神气质。其一,“伦理地思考”,这是“伦”的精神气质。“伦理地思考”根本上是“伦”思考,是根于“伦”并从“伦”的实体出发的思考,它缔造了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即伦理型文化。“伦”与“帝”的不同终极关怀、“伦”与“我们”同在、人伦本于天伦而立,是“伦理地思考”的三大要义。其二,“成为人”并“在一起”,这是“理”的精神气质。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不是“人应当如何生活”,而是“我们如何在一起”。伦理的精髓是“成为人”并“在一起”,伦理之“理”是“人类之所以为人”之“理”,既包括“成为人”的本性,也包括“在一起”的情理,伦理之“理”的良知,就是“成为人”并“在一起”。其三,“有家园”并“守家园”,这是“居伦由理”和“伦理世界”的精神气质。伦理是通往家园的精神之路,它提供并建构了一条从“家”到“家园”的伦理精神之路,精神家园的内核是伦理家园,其民族精神表现就是家国情怀。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1.01.001

       一、引言:“伦理”话语与伦理精神

       中国文化的“伦理”话语是由“伦”——“理”——“伦—理”——“伦理”四要素构成的概念体系,“伦”的实体——“理”的良知——“安‘伦’尽‘份’”——“伦理世界”构成的历史哲学体系。概念体系与历史体系的辩证互动,形成伦理思想的中国传统,也缔造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伦理气质。

       在“伦理”话语体系中,“伦”和“理”是共同元素,“伦”是家园,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和人的生活的真理;“理”是对于“伦”也是对于“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作为“伦”的存在的良知良能。概念体系中的“伦”—“理”,是“伦”和“理”的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要义是“居‘伦’由‘理’”,精髓是“安”,即从“伦”的家园出发,通过由“理”而安身立命,居“伦”以安身,由“理”而立命。最后形成的“伦理”是“居‘伦’由‘理’”所创造的“伦理世界”,精髓是“和”,即和而不同的伦理性的文化实体。由此,中国“伦理”与西方“ethic”便相区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可以也必须展开文明对话。

       所谓“伦理精神”不是“伦理的精神”,每个民族都有伦理,都有伦理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以伦理为内核、以伦理为文化气质的精神,“伦理精神”相当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表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造就的不仅是伦理的精神,而且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气质,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伦理精神。

       中国“伦理”的精神气质是什么?“伦理”赋予中华民族何种民族精神与文化气质?依据“伦理”的话语体系,有三大精神气质:“伦理地思考”;“成为人”并“在一起”;“有家园”并“守家园”。具体地说,“伦理地思考”:“伦”;“成为人”并“在一起”:“理”;“有家园”并“守家园”:“伦—理”与伦理世界。“伦理”是“伦理”话语与民族伦理精神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伦理”的三大精神气质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的三个特殊贡献:“伦理地思考”的文化范式;“成为人”并“在一起”的“人理”;“有家园”并“守家园”的家国情怀。

       梁漱溟先生在论述中国的民族精神时,曾掷地有声地宣告:“除非过去数千年中国人都白活了,如其还有其他贡献,那就是认识了人类之所以为人。”①“认识了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智慧和文化形态是什么?就是“伦理”。“伦理”即“人理”,即“人类之所以为人”的“伦”之“理”。梁漱溟说得很明白,“伦理”,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因而认识“伦理”才能真正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

       二、“伦理地思考”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典型精神气质是“伦理地思考”,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显著文化胎记。“伦理地思考”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思考,是“从实体出发”的“伦本”思考。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人本传统,其实与其说人本,不如说“伦本”。中国人从摇篮到坟墓,从诞生到终极,都处于伦的实体中,也处于伦的设计和伦理关怀中。人的生命历程从“伦”的实体出发,在“伦”中安身立命,也在“伦”中走向永恒。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伦常如慈、孝、忠等表面上是道德规范,实际上是伦理设计,它们之所以成“道”,之所以为“德”,根本上是伦理的智慧和规律,是“伦理地思考”的精神气质。“伦理”传统提供了“伦理思考”的文化范式,奠定伦理型文化的基色。

       (一)“伦理地思考”的文化范式

       “伦理”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核心话语,演绎“伦理地思考”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伦理地思考”不同于“伦理思想”,“伦理思想”可能只是关于伦理的思想和理论,而“伦理地思考”则是全民族的价值取向;也不同于“伦理地思想”,“思考”不仅是思想,而且是行动,是黑格尔所说的“冲动形态的思维”;它不仅是思想家的特权,而且是芸芸众生的“心灵惯习”。

       中国文化之所以为伦理型文化,相当意义上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伦理地思考”的精神气质。以“伦理地思考”诠释“伦理”话语的文化形态,意义在于彰显“伦理”在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本位地位及其特殊精神气质。“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演绎“伦理地思考”的“心灵惯习”,“伦理地思考”是伦理型文化的内核。由此,在世界文明体系中,“伦理”便与“ethic”具有不同的文化风情。

       “伦理地思考”的中国传统是什么?“伦理”话语体系的四个结构元素已经呈现“伦理地思考”的文化规律:从“伦”的实体出发,遵循“理”的文化规律,守望伦理的精神家园,建构伦理的现实世界。居“伦”由“理”是“伦理地思考”的基本规律;“从‘伦’的实体出发”是“伦理地思考”的文化精髓。

       “伦理”的话语体系提供了何种“伦理地思考”的文明范式?为何是“伦理”而不是宗教或道德的思考?在世界文明体系中,“伦理”话语传统的独特贡献,是探索并建构了一种基于世俗伦常的入世而超越的民族精神,将人伦日用的伦理上升为具有神圣根源和终极关怀的天理,创造了伦理型文化的中国形态。“伦理地思考”的真谛用梁漱溟的话说是伦理本位,“伦理地思考”根本上是“伦”思考,是根于“伦”并从“伦”的实体出发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