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3(2021)01-0002-1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着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公共决策的效率[1]。但是,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纠正公众对技术的认知偏差,会严重阻碍技术发展,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甚至导致社会的失序。促进有效的风险沟通的前提,是理解公众风险感知的形成及其在公众之间的扩散规律。研究表明,风险信息经由不同渠道扩散后,会直接影响公众对于风险的认知程度,因此,个体对于风险的感知是通过信息交换与主观判断不断建构的过程[2]。虽然新兴技术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都具有风险性的特征,但在其研究范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研究多用以分析其对防护型行为的作用[3][4],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在灾害事件发生前后的短时期内对风险感知的调查[5][6]。而技术风险感知研究则多以分析公众的接受度以及由抵制技术带来的社会风险[7][8],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一项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阶段[9],其风险感知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变化的过程[10]。针对风险感知的研究方法,当前多采用案例或心理测量方法,关注静态感知的影响要素或作用机理[11][12]。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于经过意义建构的风险感知是如何通过社会系统作用于个体感知的动态分析过程的研究相对匮乏。在新兴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公众对于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关注度逐步提升,个体对知识认知、对信息传播者的信任程度等内部要素与社会环境等外部要素产生耦合作用,社会系统中的公众个体对于新兴技术的风险认知将在耦合作用下不断演化、重塑。 本文将主要聚焦于以下科学问题:第一,如何描述新兴技术风险感知扩散的耦合效应;第二,不同要素对于新兴技术风险感知扩散的耦合作用规律是什么;第三,在风险要素的耦合作用下,公众新兴技术风险感知的扩散路径及效果是怎样的。 1 文献综述 1.1 风险感知与新兴技术 风险是损失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13],是导致事件或行为出现负面后果的可能性,包括了损失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14]。自然、技术、经济等风险的频繁发生,使人们不断感知到来源于不同层面的风险[15],并伴随着自身知识、经验的增长,产生对于风险的主观判断[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技术以其新颖性、快速增长性、高效性等特点,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效率,但是新兴技术发展的激进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可能会给公民带来物理、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损失[10],从而导致社会公众对于新兴技术的担忧和恐慌[17],新兴技术风险逐渐成为现代社会风险的主要类型之一[18][19]。公众对于新兴技术的风险感知,多来自于对于创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受到社会、认知、情感的影响[20]。研究发现,对于同样的技术而言,公众基于直觉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往往与基于客观资料分析的专家判断相差甚远[21][22]。社会公众对于新兴技术风险感知的形成,多基于个体自身对于新技术的认知以及社会其他个体对于新技术风险感知扩散的共同作用。 1.2 风险感知的影响要素 风险感知作为公众个体的主观意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微观层面和社会宏观层面[23]。在对带有风险性技术的风险感知的研究中发现,风险感知表现出典型的自组织过程特征。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微观层面,探讨个体的经验知识、技术本身的风险属性、个体与风险的心理距离等因素会对公众的风险感知产生差异化的影响,例如个体的经验知识越丰富,其风险感知水平越接近专家的判断[24],技术的可控制感、熟悉度越低、后果越严重,个体的风险感知水平越高[24];而宏观层面,个体对于风险的判断往往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影响,与个体在其社会网络中的邻近程度相关。因此,本文从个体内部以及个体所处外部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提出影响新兴技术风险感知扩散的四类因素。内部因素主要聚焦于个体风险感知水平、个体与风险的心理距离、个体参与风险治理程度[25][26];外部因素主要聚焦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27]以及对所接触的风险信息传播者的信任程度[28]。 在本研究中,个体风险感知水平主要是指,社会公众个体依据对于新兴技术或者依托于新兴技术所产生的新产品的风险感知情况,该因素与个体的知识水平及经验认知相关;个体与新兴技术风险的心理距离是指个体对于新兴技术或产品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通常情况下,个体与新兴技术风险的心理距离越大,对于风险感知的水平越低;个体参与风险治理的程度代表公众对于一项风险技术治理的参与手段。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指个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其为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信息、资源,同时个体所处的社会网络位置也决定了个体接收并采纳信息的路径与效率,从而决定了风险感知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扩散深度与广度;个体对风险信息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决定了其对传播者给予的基于传播者对风险认知的风险信息的采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传播者专业技术知识、社会号召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