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理解“经济哲学”的一个原点,就是阐释“经济哲学”概念,我国经济哲学研究就始于对这个原点的理解。哲学界对“经济哲学”的研究做出了学术贡献,在实践上也自觉将其意义彰显出来。这体现在不断反思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超越经济活动的“局限性”,矫正经济活动的“偏执性”,规制我国经济活动的正确方向,也发挥经济哲学的“猫头鹰”“雄鸡”“啄木鸟”功能,展现“哲学”、尤其是“经济哲学”的本质。这集中体现在对经济活动的本体论理解、认识论分析、辩证法阐释、价值观解读和人学追问。这五个维度实际上是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

       研究“经济哲学”的一个原点,就是阐释“经济哲学”这一基本概念,这是经济哲学研究的学理前提。我国经济哲学研究始于对“经济哲学”这个原点进行的学理理解。以此为基础,我国学者开启了经济哲学研究的历程。其中,一些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哲学研究作出了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哲学研究在不断地反思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自觉用哲学方式来把握经济。在这种反思中,经济哲学致力于超越经济活动的“局限性”,矫正经济活动的“偏执性”,规制我国经济活动的正确方向。其中有六次较为重要的反思:一是在商品经济活动中,追问“道德是否滑坡了?”二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追问“人文精神是否缺失了?”三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追问“人们在价值观上是否迷失了?”四是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中,追问“人性是否出现了扭曲?”“人的价值是否遭到了漠视?”五是在财富增长和积累的进程中,追问“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是否缺位了?”六是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中,追问“发展是否付出了沉重代价?”在这六次反思中,哲学,尤其是经济哲学发挥了“猫头鹰”的功能,也发挥着“雄鸡”的作用,还发挥着“啄木鸟”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对我国经济活动、经济问题进行总体反思。这种反思首先要回到经济哲学研究的原点,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经济哲学”给出全面深入的理解。

       总体来讲,理解“经济哲学”有五个维度,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价值观、人学切入,具有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这五个维度,实际上也是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一、对经济活动的本体论理解:追问劳动的本质

       这是第一个维度,实质是追问经济活动的本体——劳动的本质。

       生产劳动,是经济活动与经济哲学的基石和基础,离开生产劳动,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与经济哲学,所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文献中,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又把经济活动作为理解一切经济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经济活动给以本体论理解的一个典型样本。其中,马克思从哲学上批判国民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学只看到劳动的经济学意义,把劳动的本质看作“生产财富”的劳动。在国民经济学看来,生产劳动的真正目的是带来多少利息,每年总共积攒多少钱,它不知道处于劳动关系之外的人,不把工人当人看,它认为劳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8页)对劳动本质的这种经济学理解,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经济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这种对劳动本质的功利主义理解。他指出:“国民经济学按其本质来说是发财致富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6页)马克思从“人”的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劳动,认为劳动的本质,就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就是人的自我产生过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0页)这种理解,本质上是在构建一种人本主义经济学。进一步来说,国民经济学只关心劳动创造财富,而马克思则更加关切当时的劳动如何被异化的内在机理。所谓“异化劳动”,本质上就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占有,成为与自己对立的力量,工人本身为此作出巨大牺牲。正如马克思所讲的: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50页)工人劳动被异化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马克思给出的答案是:人和人的关系异化了。他进一步指出,这种人和人关系异化之根源,就是私有财产制度。“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同时“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同上,第50页)这里的私有财产制度,实质上就是财产、财富的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这种财产、财富的所有制度和分配制度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却剥夺和牺牲了劳动工人的利益。马克思从当时他所接受的人本主义出发,对劳动的本质作出不同于国民经济学的新的哲学理解。显然,国民经济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都是基于对劳动本质的本体论追问。不过,国民经济学家是自发的,而马克思是自觉的;国民经济学家只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劳动的本质,把劳动只看作一种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而马克思则从人本主义哲学上理解劳动的本质,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我实现。对劳动的本质理解不同,经济学研究的路向和路径也就不同:一个是功利主义经济学,一个是人本主义经济学。

       因此,当面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与经济学时,首先要追问经济活动的本体之维——对劳动本质的理解。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一些地方往往把经济建设仅看作“项目经济”,又把项目经济仅看作“金钱经济”。这种理解是对经济建设的本质在认知上出现了偏差。在这种把追求经济项目、GDP增长当作唯一的进程中,从事经济哲学研究的学者强调,不能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仅理解为GDP的增长,还要关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正义”“人的价值”。后来,中央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都体现了对我国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经济问题之本质的哲学反思和追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对经济活动的认识论分析:追问经济问题的哲学之道

       这是第二个维度,实质是从具体到抽象,自觉从哲学之“道”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或者自觉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哲学之“道”。追问经济活动的本体离不开人的认识,需要借助人的认识来进行,因为认识是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强调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达到对事物之本质的认识。要达到这一目的,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第一次飞跃;二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所认识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是认识事物的本质。黑格尔认为,人的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这里讲的“理性”也是达到对事物之本质的认识。列宁所讲的辩证法是研究自在(Ansich)之物、本质的,也有类似的意思。中华传统文化讲“道”“术”“行”,这里所讲的“道”,主要指的是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这就启示我们:对事物和对象的认识,首先是对其现象的认识,最后要达到对事物、对象之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成果就是“道”。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同样如此,即要从“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面来理解,尤其要从理性层面来揭示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哲学之道,或者说,要认识和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之道,就必须进入哲学层次,从具象到抽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道”,主要讲的是反映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之“本质”的哲学理念、哲学思想。认识、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哲学之道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上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本质、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