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存在方式的历史变迁

作 者:
陈飞 

作者简介:
陈飞,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陈飞,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理解共同体性质和存在方式变迁的根本线索。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呈现出三个历史相续的环节: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原初统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重新统一。与这三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相对应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共同体形态:本源共同体、抽象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要建构真正的共同体,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关系,重新确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实现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是马克思解决个人与共同体分裂这一时代困境的历史唯物主义之路。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20)05-0037-08

       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0.05.006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共同体概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共同体存在方式的历史变迁来观察社会形态的更替和人类存在的境遇,体现了马克思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怀视角。共同体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思考始终以人类解放为宗旨,把共同体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和未来自由个性的实现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共同体的抽象性和虚假性,它作为一种异己力量支配着每一个形式上自由的人。而真正的共同体保证了每一个人自由个性的实现,实现了个人与共同体的统一,塑造了生活世界的统一性。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上存在的一切共同体都是以特定的所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的,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决定着共同体性质的不同,所有制的变迁决定着共同体的变迁。在整个所有制体系中,最根本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换句话说,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理解共同体存在方式变迁的根本线索,也是建构真正共同体的根本切入点。鉴于共同体价值在新时代的凸显,本文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及其变迁为视角探寻共同体的存在方式和根本性质,以资丰富关于共同体的思考。

       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原初统一与本源共同体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及其历史变迁是马克思毕生的一个研究课题,这项研究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充分展开。马克思对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关系的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这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从分配或流通领域研究二者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生产角度切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使马克思的财产权批判理论达到了空前的历史穿透力,或者说蒲鲁东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之所以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深入到历史本质中,根本原因在于滞留于分配或流通领域思考财产权问题,分配或交换的视角限制了他们思考的深度。从生产视角把握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我们发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呈现出三个历史相续的环节——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原初统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统一。与这三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相对应,存在着三种异质的共同体形态——本源共同体、抽象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马克思思考共同体问题的唯物史观平台,这与近代政治哲学家从“自然权利”和“天赋观念”出发思考共同体具有根本的不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关系的性质决定共同体的性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关系的历史变革决定共同体存在方式的历史变迁。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共同体的基本特质。

       在马克思看来,前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统一,劳动者直接占有劳动的客观条件并因而获得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劳动者即是所有者。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详细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关系的亚细亚式的、古典古代式的和日耳曼式的三个不同形态。撇开三者的具体细节,它们呈现出一般共性的特征,那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劳动的客观条件当作自己的财产;这是劳动同劳动的物质前提的天然统一”[1](P.465)。劳动者把自己当作天然的所有者,当作劳动的现实性条件的主人。劳动者直接占有包括土地、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因而无须借助于商品交换就可维持自身的基本生存。劳动者不仅把自己看作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且把其他个人或者当作像他自己一样的独立的所有者,或者当作公共财产的共有者。劳动者把一切生产资料不是看作致富意义上的财产,而是看作与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看作是身体的自然延长。因而生产资料在身体存在论的意义上构成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本源性存在方式。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自然统一性是作为辩证法起点的直接统一性,是不具有独立意识和反思精神的统一性,构成了财产关系的历史起点,马克思称之为“原始的方程式”,为理解共同体的性质和变迁提供了一把钥匙。

       建立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统一基础上的小生产以单个人的劳动和分散的生产条件为基础,具有狭隘的私人性质。这种统一性排斥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和协作,排斥生产要素的集聚,排斥社会对自然的支配与调整,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因而只与生产的狭隘的自然界限相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统一的小生产不会导致一种交换型经济形态,它的目的根本不是创造交换价值,而是不断地再生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这种关系,使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够一如既往地存续下去。“这种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价值……是为了维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1](P.466)劳动者被置于这样一种生存境况中,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为了保证共同体的生存,是为了把劳动者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再生产出来,把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再生产出来。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布伦纳所言:“前资本主义财产形式强加给前资本主义生产者以维持其生计的策略,这要求生产者既要一如既往地从事生产,又要他们保留使这一生产得以进行的财产关系。”[2](P.24)共同体持续存在的前提是自给自足的使用价值经济,以及通过劳动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财产关系。而共同体出于稳固自身的目的,势必把形成共同体的个人直接作为所有者而保存和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不断地在一种特定的客观存在方式中复制个人的这种存在形态。这种客观的存在方式是个人劳动的前提,它既形成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固定关系,又形成共同体本身。可见,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财产关系是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而不是其产物,但是由此形成的共同体反过来又会巩固这种财产关系,二者从因果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