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外部市场的剧烈冲击下,组织的边界也在发生动态调整,而虚拟企业就是动态调整的结果之一。虚拟企业是在供应链不同环节上分别具有核心能力的独立厂商,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契约合作方式,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分工,以统一的品牌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动态企业联合体。在组织领域,虚拟企业的意义日渐凸显:一方面虚拟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虚拟企业能够借助动态联合体的形式整合市场中过剩的资源,发挥各个组成体的优势。借助上述优点,虚拟企业快速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并获取了不同供应链环节的市场价值。因此,虚拟企业与供应链之间存在着逻辑关联性。在供应链的相关理论中,有关价值的研究已近乎成熟,所以价值是供应链研究的核心问题。 借助供应链来分析企业产生价值的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多数既有理论将价值视作静态概念。其静态性表现在将价值固定于某些环节或路径中,导致在成因、路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中,将供应链和价值链混同。离开了价值的动态属性,价值链与供应链只保留了形式上的差异,无法从本质上区分。因此,价值在价值链与供应链的研究中仍是一个黑箱。既有理论中,都会强调集中非核心环节的资源优势,汇聚其中的价值以打造核心环节的竞争优势。但忽视了从稳定性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供应链问题。供应链是价值的整体表现形式,过度强调核心环节会丧失非核心环节的辅助优势,顾此太多必然会失彼,从而导致供应链的断裂,影响企业发展。如何能够既顾此又不失彼呢?既有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解释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洞察的缺失。 在实业界,供应链不同环节间价值从非核心环节向核心环节聚集和从核心环节向非核心环节扩散的现象极为普遍。小猪班纳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拟企业,以小猪班纳这个品牌集中了生产商、设计商、销售商等形成了动态的小猪班纳联合体。小猪班纳为了生产加工环节的价值而选择长期从事代工业务,也会因为品牌运营环节的价值而集中财力、物力推动品牌的发展而外包生产环节。以企业实践活动为背景,探究价值的动态性问题,更容易探寻其中的理论规律和现实意义,帮助从事供应链的相关问题的学者和管理者获得差异于价值链的启示。鉴于以上事实,虚拟企业供应链价值流动的问题成为本文采用扎根研究范式研究的逻辑切入点。 1 文献回顾 价值是被用得最多又最为深奥的概念,广泛存在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从发展全过程来看,企业是价值的产生体和承载体[1]。换句话说,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价值的创造。对于价值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产品价值,即产品的收益和成本之差就是价值[2-3];顾客价值,即顾客在透过产品感受到的价值[4];社会网络下合作伙伴带来的价值[5]。通过价值链对价值存在的形式和状态进行优化,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同时,应遵循价值链产生竞争战略的逻辑关系。此时的战略强调的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6],而生产和销售环节产生的价值形成了联盟企业中的非核心竞争力,这种非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在核心竞争力周围[7]。非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突破现有经验、知识的束缚,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8]。根据资源的构成形式,竞争力可分为技术竞争力和顾客竞争力[9]。技术竞争力与顾客竞争力是竞争力分别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表现形式。生产和销售代表了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该过程中以知识和创新能力所蕴含的价值为介质在供应链内流动。 竞争力可以分别体现在生产、销售、研发、物流、供应、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中,其本质在于关注供应链内所流动的价值[9]。因此,价值链和供应链在呈现形式方面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价值链是由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构成的活动[2-4]。相应,供应链是由制造、配送、分销等环节构成的活动[5]。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包含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工艺流等方面的内容[10]。从活动的范围来看,价值链和供应链涉及的活动范围有重叠。价值链强调的是无形价值的创造过程,而供应链强调的是有形产品的制造过程[10-12]。供应链和价值链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价值增值方面,而且价值增值的领域分别涉及产品增值、企业增值和顾客体验增值等方面[1]。 为了形象地描述价值链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需要借助供应链的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概念来分析不同环节产生的价值。在探寻价值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将非核心环节外包的形式,使处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组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13]。价值链外包的目的在于借助社会网获得控制各个环节价值的价值[14]。在多变动态的商业环境中,动态盟主是该链条的终端,盟员在该链条中既扮演生产角色又扮演供应商的角色,使得价值链从单维形式向价值网多维形式发展[14]。推动价值流动是价值网作用的结果。价值不仅横向流通于前后生产工序中,而且会纵向从低价值模块流向高价值模块中[15-16]。在此基础上将非核心环节和核心环节进行分离,形成了非核心环节向核心环节价值聚拢的范式[7-8]。 核心环节和非核心环节间的动态关系,与供应链的稳定性有关。在供应链的复杂系统中,稳定性是供应链不确定性的特性之一,各个环节均存在不稳定性,会导致供应链失控的现象产生[17]。供应链上游的不稳定性表现在供货不及时、产品质量等方面。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会对上游企业产生放大性的影响,即“牛鞭效应”,这种效应是需求、订货量、价格、信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18]。系统工程的方法可用于识别、度量以及避免“牛鞭效应”[19],虽然可以借助信息共享减少该影响的负面作用,但无法彻底消除[20]。供应链下游不稳定性表现在市场信息失控等方面。质量下降是生产环节失控的表现,而市场信息匮乏是服务环节失控的表现,其实这些都是供应链失控的某个方面。供应链失控总体上包括:时间、成本、技术、信息、渠道、质量等方面与之相对应的是物流、供应、研发、服务、营销、生产等渠道的失控[21]。控制供应链的目的在于保障供应链契约关系的稳定性[22-23],其具体形式可表述为虚拟企业供应链控制力[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