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镜像:中国形象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与塑造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承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化传播;唐恩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主任编辑,主要研究新媒体、对外传播、新闻实务(北京 100024)。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在网络空间获取信息、参与互动、分享观点的主要平台,这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改变,也给国际传播环境带来深刻变革。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中,美英等西方国家不仅有效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国家以及城市形象,还开设了中文微博等本土化账号,精心设置议题,引导青年受众的关注。中国应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重视青年群体的网络传播力量,主动发起和设置议题,讲好中国故事,由“他塑”转为“自塑”,探索青年参与海外社交媒体中国形象塑造的方式和路径,让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媒介参照物,其中,媒介的镜像作用不可忽视。雅克·拉康镜像理论表明,主体通过“镜中自我”确定自己的身份,从而完成真实身体认同“镜中自我”的身份确定过程。镜中形象显然是可见世界的门槛[1]。青年通过社交媒体传达其年轻、独特、新潮的思想、观点,青年的媒介舆论投射成青年镜像。作为一种透视视角,大众传媒中的青年镜像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话语是形象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前,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青年群体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中国声音的重要传播者,正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媒体的重视和关注。中国青年语境下的国际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际主流媒体的话语来实现的。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也表现在中国展示的中国形象。曾经,西方依据自身文化反思和需要打造了一个“中国形象”,使中国一度无法形成健全的关于自身的形象表述,它所构想和表达的更多是一个“镜中之像”。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下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促使西方不断调整着中国形象中的质素。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形象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学者们开始从国际和国内受众层面探索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进入新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传统媒体在青年获取信息渠道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消减。新媒体成为青年发声表达、传播观点和思想的主要阵地。除了国内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外,在国际传播中,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利用这些平台主动发声、展示自己,无疑是国家形象传播与塑造的一个重要渠道。社交媒体赋予了人际传播新的意义,并为文化传播渠道提供了新的可能。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繁荣发展,中国开始越来越重视表述自身形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断在国际上赢得关注,使得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变得更加多元化。

       国际传播的目的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改变对中国的一些误解和偏见。要想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媒体需要延伸到目标受众群体中去,而这个目标受众群体,涵盖了海内外青年一代。作为伴随着电子媒体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每天活跃在社交媒体上,或浏览或发布或点赞或分享。由于社交媒体具有互动性强、无中心化、匿名性、直接性和移动性的特点,因此社交媒体成了“微”时代的舆论场。美英等西方国家不仅有效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国家以及城市形象,还开设了中文微博等本土化账号,精心设置议题,引导青年受众的关注。

       目前,海外社交媒体主要包括脸谱(Facebook)、优兔(YouTube)、推特(Twitter)、图享(Instagram)、瓦次普(WhatsApp)和领英(LinkedIn)等,其中脸谱和推特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笔者选取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以及英国广播公司(BBC)、《金融时报》等英美主流媒体在脸谱和推特平台上有关中国的报道,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日报》等国内媒体的宣传报道进行对比和分析,希望从青年群体活跃度最高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找到中国形象的最佳传播方式。

       一、西方主流媒体:本土化宣传

       为了把自己的信息更直接地传递给华人受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都运营有中文账号。但是,海外社交媒体主要语言是英语,与其英文脸谱账号(6400万)和英文推特账号(1737万)相比,《华尔街日报》的中文脸谱账号(3.9万)和中文推特账号(108万)的粉丝量要少很多。其他媒体情况类似,例如,《纽约时报》中文脸谱账号2014年10月开设,粉丝量2.3万;中文推特账号2012年6月开设,粉丝量135.5万。BBC中文脸谱账号2010年1月开设,粉丝量40.5万;中文推特账号2007年2月开设,粉丝量177.2万。《金融时报》中文脸谱账号2015年8月开设,粉丝量1.3万;中文推特账号2009年3月开设,粉丝量22.7万。

       从粉丝数量上看,在这些西方媒体的中文账号中推特的关注度最高,而在国际上脸谱因其社交属性则更受国外受众的欢迎。例如《纽约时报》英文脸谱账号的粉丝量是1600万,推特账号的粉丝量是200万,而BBC英文脸谱账号的粉丝量是5100万,推特账号的粉丝量是2700万。

       从话题出现频次上看,这些媒体的中文账号对中国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依次是空气质量、房价、城市规划和百姓生活,其中负面评价的帖文占大多数。

       《华尔街日报》2014年2月22日的帖文写道:“北京市周五将空气污染预警级别上调至‘橙色’,为该系统去年10月份推出以来首次。该系统按空气污染严重程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该账号2010年3月24日至2019年11月9日之间共16次发布有关北京空气污染严重的报道。BBC在2015年12月9日的帖文是:“雾霾红色警报,有霾无霾的北京实在大不一样。晴朗的一张拍摄于12月3日,那是大风吹散雾霾后的北京;后者是9号尚处在严重污染中的北京。”这一账号从2007年11月2日至2018年1月3日期间共有15次提及北京及周边地区糟糕的空气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