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希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青年本体、青年现象、青年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等(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广东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氛围日趋好转,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凸显,多元协同机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日趋多样,传播效果再上新台阶。但不同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氛围、能力和效果差异明显,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和压力过大与理论水平欠佳的问题并存,历史虚无主义等网络社会思潮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传播效果基本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二手观点的层次上。为此,建议试点建设一支省级跨部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分层分类策略,推动强弱高校之间的对口帮扶,强化留学归国背景传播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合理地推进传统传播路径的发展和“互联网+”路径的创新。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通过加强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氛围等方面的建设以完善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传播,是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面对环境、对象、范围、方式的巨大变化,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抓好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4]宣传思想工作既要坚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又要积极借鉴运用信息传播理论,通过让马克思主义在信息传播中占领制高点来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5],也是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青年群体整体水平的风向标,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准确评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和主要问题,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深度调研和焦点小组访谈的质性研究;另一种是采用12个省份的青年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

       质性研究的实施过程是:2018年11月,作者跟随全国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的第三调研组,以“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为调研主题,以湖北和湖南的8所“双一流”高校、8所省属本科高校、4所高职院校、4所民办高校为调研场所,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领导、专业课教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大学生骨干班成员、大学生理论社团成员和普通大学生共170余人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量化研究的实施过程是:2018年4-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京、黑、辽、苏、鲁、豫、陕、晋、闽、粤、桂、川共12个省份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青年中的传播”调查研究,本文选取其中1101名在校大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以下简称“研究中心2018年调查”)。

       一、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传播的主要进展

       马克思主义传播涉及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传播环节,以及综合显现出来的传播效果。从总体情况看,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氛围营造、传播主体强化、传播载体建设、传播方式创新、传播效果提升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传播氛围日益浓厚

       传播环境和传播氛围是传播的隐形途径,更是影响理论传播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夯实了现实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传播,中央政治局先后组织四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体学习,为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很好表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激发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热情。“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等重大会议隆重召开,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一直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无疑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有效方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了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深入学习。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氛围和宏观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从中观环境看,全国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突出思想引领,夯实党建基础,强化思政实效、思政课堂、理论学习、“大学第一堂课”“开学第一堂课”“专业第一堂课”“课程第一堂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项目”和理论社团活动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这些关键场域、关键节点的主打传播内容,均取得较好成效。“研究中心2018年调查”显示,对于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有63.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作用大”。这就表明党在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效果明显,各级学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氛围不断得到强化。

       从微观环境看,大学生从身边的故事、身边的典型汲取营养,共同打造马克思主义学习传播的小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调查”显示,有34.8%和38.7%的大学生会与家庭成员或身边朋友谈论马克思主义,有44.0%的人一直参加或曾经参加过马克思主义学术社团或读书会。华中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会自1992年成立一直延续到现在,湖南科技大学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研讨和传播活动25年。江汉大学一位金融专业的同学说:“‘青马工程’给心中有信念但没有渠道的人提供了机会,不仅提供理论学习,而且提供实践学习,‘青马工程’同学之间对马克思主义探讨较多。”可以看出,以家庭及同辈群体、青年自组织(社团或读书会)为主要载体的人际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