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的主要影响与防范消解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向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尤其是以民粹主义为典型的不良社会思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应当切实增强风险隐患意识,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高度警惕民粹主义所衍生的凸显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干扰破坏网络空间治理、造成部分群体盲目极化、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在关注引导青少年群体、规范治理网络平台、舒缓调适社会心理等方面加强重点防范,并着眼长远和未来,强化批判、剖析和应对,通过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涵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健提升、构建社会思潮评估预警机制,从根本上实现对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疏导消解。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①。在此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泛娱乐主义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滋生、融合、混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影响和挑战。其中,伴随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再度兴起的新动向,对民粹主义的抵御防范日益成为我国应对不良社会思潮侵袭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着眼于前瞻性地化解风险隐患,加强对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关注和研究,高度警惕其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消极作用,并从防范和逐步疏导消解的角度,探讨切实有效的应对路径。

       一、警惕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民粹主义属于一个语义单纯但内涵复杂的政治哲学词汇,“可能是最被滥用同时又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②,它“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内涵,马克思主义者也使用过”③,历史上的俄国民粹派和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传统都曾经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就其基本内涵而言,民粹主义宣扬与精英主义对立的极端平民化倾向,“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④。因此,作为一种不良社会思潮,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心态或政治策略,也是一种社会心理或社会运动,以其鲜明的草根性、批判性、情绪化、极端化、反主流、反精英等为特征。但是,民粹主义始终缺乏统一的内在逻辑和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政治心态出现时,它是一种变化无常的政治心理,充斥着极端性、自我矛盾性和主观想象中的建构;作为文化思潮出现时,它追求绝对平等,坚持反精英、反建制和反权威的批判性、非理性立场;作为社会运动出现时,它利用民意、裹挟大众进行各种动员。

       在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语境中,民粹主义主要由社会问题积累诱发,极端推崇底层民众并仇视社会精英,是一种企图以各种形式动员民众进行激进表达、宣泄戾气、谋求利益的社会现象或情绪倾向。随着世界大变局下民粹主义现象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兴起和外溢传导,民粹主义在我国也时有出现,特别是在网络空间频发频现某些带有浓厚民粹主义情绪的舆情事件,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民粹主义景象,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其他不良社会思潮合流渗透、同鸣共振,并由此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危害,值得警惕。

       考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发现衍生某些民粹主义情绪或倾向的因素,通常是“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主要是因为某些群体的经济利益受损或公共服务不足造成的,比较典型的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如住房问题、医疗卫生、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等”⑤。民粹主义总是对国家改革发展进程中所衍生出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会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往往以“平民利益”“底层关怀”“关注弱势”“维护权利”等为切入点,以捍卫民众平等、追求绝对公平为名义,针对某些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抛出各种不切实际的方案,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刻意地制造隔阂对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具体问题也会进一步显现。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必然会通过各种借口持续聚焦,夸大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借此否定改革发展成就,宣扬其主张,扩大其影响,形成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群体。比如“中国公众的民粹化倾向调查报告”曾在设定若干观测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聚焦调查对象的核心特征和非核心特征⑥,对具有民粹化特征的群体比率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49.5%具有民粹化特征,其中31.3%属于民粹特征显著群体,18.2%属于有一定民粹化倾向群体。⑦

       少数群体或个体受到民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某些民粹主义情绪或行为,并不见得就是源自对这种思潮的思想认同,而总是掺杂了较多的具体利益因素。由于利益诉求决定着民众的思想观念、立场态度,因此是否支持和参与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舆论或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舆论或行动设计主导者的思想逻辑、动员策略和表达方式是否合乎民众自身的具体利益。因此,应当围绕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通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群众关切的经济民生、社会建设等领域进一步彰显担当作为,把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系统化,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受益感,从而有效疏导民粹主义等不良倾向。

       民粹主义对我国网络空间有序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平台具有信息汇聚、空间开放、多点连接、实时交互、平等沟通、快速传播、自组织性强等鲜明特点。民粹主义情绪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及扩散,因此拥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海量的信息源头和复杂的舆论场域。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生态往往体现出强烈的批判、解构、对抗的特征,具有更加平民化、情绪化、非理性、极端化的趋向,通过“扣帽子”“贴标签”“渲染情绪”“歪曲真相”“夸大事实”“散布谣言”“抹黑”“谩骂”等实现话语垄断和传播,以激进表达和对立思维来强化自身的情感力量及道义维度,映射着部分网民的不满、怨怒、戾气、焦虑等社会心理。这种非理性、极端化的负面情绪宣泄,扭曲了网络空间所具有的理性思维与平等、包容的正能量特性。尤其是少数网民和一些网络自媒体经常在缺乏对事实真相、来龙去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针对公共事件随意评论、混淆视听,并以弱势群体、人民大众为幌子,进行利益表达,散布极端言论,实现恶意炒作,从而加剧了不同网民群体之间的对立对抗,激化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信任、不和谐,对网络空间治理构成了干扰破坏,比如曾经出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雷洋事件等。

       网络民粹主义持续发展的后果就是网络暴力的普遍化。通过制造“网络舆情事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联络、动员、组织、加持,推动相关诉求、民意和激进行为趋向线上线下联动,以得到进一步具象化和现实化。比如,近年来在多地曾出现的反对兴建PX项目或垃圾焚烧场事件和因基层警民或官民冲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民意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虚拟世界进行表达、声讨和抗议,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来开展串联、策动和组织,使利益诉求和群体意愿受到广泛关注,并在现实中不断蔓延、扩散。从这个角度讲,民粹主义等不良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发酵,加大了“茶杯里的风暴”演变为社会风险的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现实危害。因此,作为对民粹主义等不良思潮在网络空间形态的管控化解措施,“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⑧已成为保障网络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