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特征、成因与影响

作者简介:
卢春天,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马溯川,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孔芸,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移动互联技术的演进催化了知识专业化和网络化的变革,知识付费越来越被广大青年群体接受。本文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对知识付费何以在青年中风靡的社会成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探寻。研究表明:付费知识具有稀缺性、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的类型特征。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和知识生产专业化,风险社会的到来引发的青年群体焦虑感,中产阶层群体扩大及其消费转向,国内人口数量与质量的提升都推动了知识付费的发展;知识付费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多元的知识来源,但存在碎片化倾向;撕开了知识的神圣帷幕,有着知识泛娱乐化趋势,并在一定程度加大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识鸿沟,扩大了社会不平等。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前言

       知识付费自古就有,并非现代社会独有。我国古代的私塾及书院,欧洲近代大学都是知识付费的传统形式。随着移动互联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线上为主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逐渐产生。线上知识付费,即用户通过向各个知识付费平台,以购买的形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得到相关问题答案的行为。从国外来看,线上知识付费行为兴起得较早。早期出现在新闻媒体行业,传统报纸杂志对其线上内容实施收费,可以说是最早的知识付费模式——也被业内称为付费墙(Pay Wall)。1997年《华尔街日报》开始对其网站提供内容收费,随后欧美各大主要媒体也开始了类似的服务,并拓展到别的平台。目前,网络媒体平台The information,技能分享在线教育平台Skillshare和专业化课程平台Udemy是国外发展较好的知识付费平台。

       从国内来看,2016年为我国线上知识付费元年,知乎Live、喜马拉雅FM、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纷纷上线,知识付费体系逐渐正规化。2017年,知识付费总体经济规模达到49亿左右,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235亿[1]。线上知识付费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而青年群体不仅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更是参与线上知识付费的先行者,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在线学习用户以80后和90后为主[2]。据此,本文主要对知识付费的特征及在青年中风靡的社会成因、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社会学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选取11名访谈对象进行研究。为了更全面考察付费知识何以能吸引青年群体、知识付费的社会成因以及知识付费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依据职业、年龄标准筛选了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包括了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员工、公务员、教师和学生五种类型,年龄为23~45岁,访谈形式为一对一访谈,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编号职业性别年龄参与平台
1企业家(建材类)45樊登读书、今日头条、混沌大学
2公务员26粉笔公考
3大学教师35购买电子文献的各个平台
4移动公司经理43樊登读书
5学生23知乎Live
6学生25微信公众号付费学习英语
7高中语文教师23百度文库
8学生25文都考研
9企业家(城乡规划公司)36喜马拉雅FM、得到、线上课程等
10培训机构教师24粉笔公考
11公务员31百度百科、樊登读书、知网等

       三、什么样的知识付费能吸引青年群体?

       知识付费热度不断攀升,青年群体是其消费主力。微学伴(vLearn)提供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是为知识商品付费意愿度最高的群体。哪些知识能够成为青年群体眼中付费的知识产品呢?从访谈结果来看,实际上人们愿意进行付费的知识类型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有人会为财经管理类知识付费,有人会为专业技能类知识付费,有人会为教育教学类知识付费。但是,在这些大家愿意付费的知识中呈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稀缺性的知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知识,不受时空限制和方便公众获取的知识。

       1.稀缺性的知识

       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假设,对社会和日常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也和自然资源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投资收益。当下,哪些知识可以称之为稀缺性的知识?首先是目前的知识供给体系(学校和科研院所)没有办法进行快速回应的知识,这里主要源于互联网时代公众对基于自身或者职业发展引发的知识需求和传统的知识生产机构不能及时回应和生产对应的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是跨界的知识[3]。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降临,各行各业不断与其他行业之间产生交集、彼此渗透,从而拓宽了行业边界,只有沿着跨界知识的方向发展,才能将其从一个行业真正转变为一个产业;同样地,对于个人来说,跨界的知识和能力是面对未来自身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对于提供这种知识的平台,当然有人愿意为之付费。

       知识的稀缺性判断也体现在获取知识渠道的认知上。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事物的价值存在于相对距离之中,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如果事物与我们的距离太近,太容易得到,就没有价值。如果距离太远,甚至远到无法得到的地步,也就同样没有什么价值[4]。这个观点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对价值的定义有类似的地方。在他看来,价值是对今后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实用性的判断[5]。因此,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当获取知识的手段本身被赋予货币价值,人们更倾向于判断这种知识的价值就会增加。知识付费一方面在知识的内容上满足了对方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外一方面提供了更快捷的知识获取平台,超越了工业社会中个体与知识生产机构的物理距离,使得个体在内容和知识渠道选择上更具有自主性,通过付费的方式,让个体觉得这个知识物有所值。

       在所访谈的案例中,不少受访者都表明了他们选择知识付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而且不容易从传统的方式获得。2号访谈对象表示:“自己在遇到很需要的知识时候,而其他渠道都找不到相关内容时便会选择花钱购买。”3号访谈对象也说道:“在其他方式都找不到我需要的东西时,我就会去选择付费购买。”如果一种知识是稀缺的或者其获得手段是稀缺的,那么就会强化他们对这类知识有价值的判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