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在现代世界,庞大的商品堆积占据着社会景观中的显著位置,也意味着财富日益占据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对人们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人们渴望得到财富,追求和创造财富的意识也日益凸显。那么,到底什么是财富?财富由何而来?对人有何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回顾马克思的财富观念就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很多学者对马克思的财富思想进行过研究和讨论,这构成了本文讨论马克思财富观念的直接前提。在既有的讨论中,研究切入的角度各有不同,既有哲学(经济哲学、历史哲学)的、人学的,也有(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学的;关注的问题也各有不同,既有宏观讨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借此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财富幻象”进行历史哲学解读的,还有微观讨论马克思视野中财富的物质内容、社会形式、标准尺度、人学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意义的,等等。(参见俞吾金;范宝舟;姚开建;丰子义;刘荣军;莫凡)这些既有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价值,笔者会在涉及的地方随文论述。如果抛开具体的细节不论,从总的方面来看,他们较少明确指出马克思讨论财富问题的根本,即财富与人自身的关系问题。财富与人自身的关系正是马克思财富观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紧紧抓住这一点,讨论即使有其特定的效果,也会流于散漫而失其大旨。本文拟以财富与人自身的关系为轴心,对财富的生产以及财富关系的变化发展做历史的和逻辑的考察,以明确马克思的财富观念及其当代意义。 一、最初的财富形式与古代的财富观念 什么是财富?马克思告诉我们说:“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而“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9、48页)这表明,财富总是某种有用的东西即使用价值。这一关于财富的最初规定值得我们注意,它包含着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首先,“有用”与否,不是某物自身的一个直接规定,而是一个在与人关系中的反思性规定,也就是说,财富在对人的关系中得到最初规定。从问题的实质来说,某物之所以被称为“有用”进而成为人的“财富”,是因为它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了人的需要。财富从物质性的角度来看,是人的需要的多样性而已。人作为主体,天然地有其需要,这是由其身体结构和组织而规定好了的,只要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某种东西都可以成为人的财富。 其次,财富与劳动的关系。一方面,财富作为对人有用的东西,作为使用价值,其来源并非只有劳动。有些东西并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成为对人有用的,它们自然而然就是财富,比如马克思曾说过的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人类,特别是处在最初发展阶段的人类,其最大的财富就是大自然,特别是土地,后者是财富的最初的和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洛克在论及财产时就明确地引用过《旧约·诗篇》的诗句——上帝“把地给了世人”,并把“土地和其中的一切”即“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洛克,第18页)规定为世人所共有。马克思曾明确说过,“土地是一个大实验场,是一个武库……人类素朴天真地把土地当作共同体的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66页) 另一方面,人所需要的东西更多还是以劳动为中介而获得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存的根基,它的中断不仅会改变自然界的存在状态,而且还会使人的存在、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使人的整个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劳动是财富、使用价值的主要源泉。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财富与劳动关系的完整理解,财富作为使用价值是自然与劳动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和产品。“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56-57页)自然界是财富生产的基础性环节,没有自然的基础,财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创造财富的劳动本身也不过是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而已。 当然,说劳动是财富生产的主要源泉并不意味着直接获取财富的手段只是劳动。比如在社会发展的初期,战争就曾经是原始部落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战争就是每一个这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最原始的工作之一,既用以保卫财产,又用以获得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3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并指出,财产的获得既可以是自己劳动的结果,也可以建立在暴力和掠夺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欺骗和偷窃等手段来获得。但这一切“决不是必须如此”,“无论如何,财产必须先由劳动生产出来,然后才能被掠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4页) 劳动作为财富生产的主要源泉,意义主要在于如下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与人自身的本性密切相关。 一方面,劳动的产品属于财富,然而“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因而“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马克思,第184页)人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说明“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上,105页)人的需要意味着人的被动性即人对自然的依附性,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对象;与此同时,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的生命力,人能动地作用于外在于自己的对象,使其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使其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成为表现和反映人之本质的镜子。“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同上,107、57页)人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要经过意识的中介,因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劳动的产品作为财富不仅有其物质性的一面,而且有其精神性的一面,财富不仅表现着人的某种需要的满足,而且也表现着人的某种主动追求。需要和追求并不完全一致,财富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存在却并不以需要的满足为满足。而且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哪种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或者优先得到满足,在本质上是一个主观选择或价值排序问题。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体现着人的主动追求,财富与财富的尺度问题在此合二为一,评判财富的尺度因而也就成了财富确立和生产的一个前提和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