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的是“我害怕”这件事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害怕、恐惧往往被人们定义为“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不能等同于不好的、不应该存在的、没有价值的情绪,它和其他情绪一样,同样对我们具有价值。它就像痛觉一样,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往往是我们先无意识地感受到了害怕,才能去发现潜在危险的存在,然后再用躲避、解释或迎战等理性的方法处理这些危险。

      造成害怕、恐惧情绪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根本的来源是“陌生”和“改变”。即,个体无法完全掌握所处环境中的信息,需要处理的信息数量和变化超出自己当前能控制的范围。比如,对于黑暗、“鬼怪”、陌生人、陌生环境和事物的惧怕,乃至被遗弃的恐惧,其根源都是因为信息处理能力不足,造成个体的安全感降低。这属于个体产生害怕情绪的客观原因。

      另外,旁观者有时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害怕,会说出“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别做胆小鬼”之类的话。这种否定乃至“鄙视”会伤害到个体。也就是说,我们害怕的,可能正是“我害怕”这件事本身。

      “害怕”有它价值

      婴幼儿大多处于成人精心的呵护之下,他的身体安全往往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婴幼儿适当体验到害怕、恐惧的情绪,对他而言是一种有益的体验和练习。这种情绪体验,并非指成人故意制造的恐吓或恶作剧,而是婴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成果和体现。

      当婴儿初步建立自我意识时,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某些行为会收到相对固定的反馈。比如,把勺子丢出去,妈妈会给他捡回来;触碰iPad的屏幕,屏幕就会亮起来;等等。他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己可以掌控某些事物,也发现了自己无法掌控的事物。刚刚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边界,而这种对能力上限的认识,带来了害怕和恐惧的感觉。

      幼儿的恐惧、害怕是绘本乐于表现的题材,经常出现的主题有:床下(或壁橱里、黑暗中)的可怕事物(狼、怪兽等)、不知名的怪物、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被遗弃的恐惧、长大的恐惧……让我们从几个作品中来了解孩子害怕、恐惧的具体表现。

      绘本:《大怪兽来了》《我不怕黑》《帕拉帕拉山的妖怪》《走开,大黑兔》

      《大怪兽来了》里的亚瑟害怕大怪兽,他相信他的房间里一定藏着一只会吃掉他的大怪兽。即使爸爸送他上楼,妈妈帮他查看了床下后才告别,他还是这么认为。妈妈说:怪兽是你想象出来的。这句话给了他灵感:既然可以想象出一只怪兽,那就可以继续想象出怪兽和我做朋友,怪兽和我一起玩;既然怪兽可以假装吃了我,那怪兽就可以继续假装和我打仗,被我驯服……想象、假装、游戏,变成了亚瑟应对害怕的强有力的武器。妈妈没有否定亚瑟害怕的情绪,也没法和亚瑟讲清楚让他产生害怕情绪的原因,而是向亚瑟提供了一种保证:这里很安全,我很爱你。在这样的安全感中,亚瑟才能用幻想游戏应对自己的害怕,并享受独立面对压力的成就感。

      在另一本绘本《我不怕黑》里,小女孩克拉拉半夜时分醒来,在黑暗、光明交替中,完成了一趟不同房间之间的探险之旅。对于她而言,家是一个安全的环境,是黑暗造成了不确定性,因而带来了害怕的感觉。可一旦打开灯,熟悉的环境再次出现在眼前,害怕的感觉就消散了。她最终自己完成了喝水、上厕所、找妈妈、回房间睡觉的“探险之旅”。可以说,她的“我不怕黑”是适度体验了害怕和害怕消散之后的成长。

      绘本《帕拉帕拉山的妖怪》讲述的是另一种害怕。一只白猪在夜晚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帕拉帕拉山森林里的“妖怪”,他对妖怪的描述让所有人都害怕了起来。于是大家开始采取各种防御措施。施工过程中因为慌乱导致的很多意外又加剧了恐慌。接着,“害怕”被人为利用变成了“教育手段”,用以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因此更加害怕那个没见过但听起来特别恐怖的妖怪。直到最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白猪在应对陌生环境时压力过大产生了不适感,并把这种感觉放大,建构出了可怕的妖怪形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害怕情绪是如何在群体中被放大、转移和利用的。

      《走开,大黑兔》是一本寓意深刻的绘本。它讲的是一只一开始害怕和讨厌自己的黑色影子——“大黑兔”——的小白兔,在遇到一只大恶狼时,反倒被影子大黑兔解救了,战胜了恶狼。当我们把小白兔(主体)、大黑兔(害怕情绪)、大恶狼(危险)理解为一种关于害怕的隐喻时,就能得出一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结论:我们要帮孩子意识到,事物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可控的部分就有不可控的部分;我们总要准备应对不确定的情境,因此害怕也总会陪伴着我们;害怕就像大黑兔一样,本身并不可怕,甚至可以说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害怕”这回事儿

      孩子克服恐惧害怕情绪所需要的勇气,主要来自于信任——信任自己,信任照顾者,信任周围的环境,信任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信任情绪存在的必然性,即,人会有各种情绪,每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可以害怕,不必害怕“我害怕”这件事。

      读文学作品、玩幻想游戏,是孩子安全地体验害怕和恐惧情绪最好的练习方式。他们在阅读这些讨论害怕的故事,或者有一些反面角色、紧张情节的故事时,会有强烈的代入感,让自己和主人公一同经历不确定的环境和情节,体验失控和获得控制感的过程。正因如此,孩子才会既害怕又痴迷于“有点吓人”的故事。

      只要不是故意营造恐怖气氛,大多数绘本内“有点吓人”的情节都是可以被孩子用想象消解的。我们要注意的,恰恰是成人在孩子表现出害怕之后的应对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