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焦虑的家长实在是太多了。有些父母,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不懂礼貌;孩子懂礼貌了,又焦虑孩子不会拼写;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又接踵而至。赵昱鲲先生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同时是一个男孩的爸爸,对家庭教育有切身体会。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家长的焦虑心态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做了回答。在本期推荐的文章《赵昱鲲: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很多焦虑多数都属没必要》,梳理了赵先生的观点和做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或倾尽全力购买学区房,或辛辛苦苦找门路托关系;有些家长简单粗暴地用物质和财富解决亲子之间各种问题;有些家长时刻把“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好条件”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这些家庭尽管物质条件不同,但本质上却有相同之处——努力给孩子在物质上提供更好的条件。不难发现,这些现象的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富养”的观念。但这种“富养”的效果究竟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富养”?本期推荐的《“富养”孩子的正确心态》一文中,作者结合社会心理学研究以及自己的育儿实践对此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育儿心态。 提起美育,很多父母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美术教育,但其实美术教育并不等同于美育,但绘画的过程确实能让孩子体验到色彩美、构图美,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创造出美的作品。只是我们需要知道,创造和表达才是绘画最根本的目的。很多父母都会选择送孩子去学习绘画,但说到为什么让孩子学绘画时,父母往往会表示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审美修养,或者是其他孩子都学了,自家孩子也得学,再或者是想看看孩子有没有天赋可以走美术职业之路。苏清华老师一直从事儿童美育的工作,并创办了孩子·艺术美育机构,在她看来这些可能都是让孩子学绘画的误区,学习绘画应该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享受生活,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在未来有更好的竞争力。本期推荐文章《让绘画成为孩子的表达方式》中,苏老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为家长们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