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主导下BCM应急供应链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姜旭(1972- ),男,内蒙古包头人,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应急物流、城市物流、物流空间、冷链物流;郭祺昌,姜西雅,卓越,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 101149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构建我国高效应急供应链体系提出新的思考。本文梳理了我国应急物流至应急供应链发展的六个阶段,总结了美、日应急管理经验,并结合此次疫情,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操作连续性计划、业务持续计划、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政府主导下BCM应急供应链体系。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51,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66(2020)11-0001-12

       一、引言

       2019年12月,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医院出现了医用口罩、护目镜、医用帽、橡胶手套等医疗物资紧缺问题。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发疫情面前,对建立有序应急处置机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构建高效应急物流系统提出了新的思考,对救援物资快速应急物流响应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3年非典肺炎疫情暴发过后,我国一批物流学者开始进行应急物流的研究。以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为主的军事院校,对应急物流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反思了非典疫情时期应急物流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应急物流的界定、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应急物流军地一体化建设等内容。欧忠文(2004)、姜玉宏(2004)、王旭坪(2005)等一批学者对军事物流与应急物流做出区分,辨析了应急物流的概念内涵,展开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运行流程、支撑节点的研究,分析了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目的和原则、系统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构建应急物流系统[1-5]。定量研究方面,缪成(2006)、计国君(2007)、郑斌等(2009)针对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问题,构建了车辆调度及定位—路径(LRP)模型,并采用多种算法对其求解[6-8]。技术应用方面,李静宜(2006)、徐东(2007)、吴志敏(2017)探讨了GIS、RFID等技术以及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9-11]。应急供应链研究方面,徐松鹤等(2015)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动力模式,得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征及重构策略[12]。张臻竹(2014)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研究并构建了由组织管理系统、安全监管系统、预警及风险防范系统、信息系统、激励评价系统5个子系统构成的应急物流控制体系[13]。张琳等(2016,2017)、田军等(2013)将期权和契约引入应急物资的采购,进行了应急物资的订货批量和定价的研究[14-16]。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理论研究呈现专业化、场景化的特点。一方面,研究内容细化到各个行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当前研究多集中于灾害的事后处置,对于灾害前后研究内容的统一性不足,缺少对应急管理全周期、应急供应链全链条的整体研究。

       针对各种灾害时间的紧急性、信息的不确定性、物流的非标准性、救灾的弱经济性等特点,本文提出政府主导下的业务持续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缩写BCM)应急供应链体系,确保灾害前中后期各部门业务持续与快速恢复,通过专业人员保障救灾物资及供需信息的有效供应。

       二、我国应急物流发展历程

       应急物流来源于应急管理,属于应急管理和物流管理的交叉部分。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以来,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得到快速发展。

       (一)第一阶段:1949-1977年,救灾物资基础管理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应急管理主要集中于应对自然灾害。灾害发生后,主要通过合作社组织互救和群众生产自救结合,灾区因地制宜恢复粮食生产,发展纺织、编席、编织农具用品等副业和手工业来解决灾区口粮以及生活问题。同时,开展社会互济,互助生产,实行以工代赈,兴修水利。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应急管理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因此应急物资的生产调配都由国家统一管理。

       (二)第二阶段:1978-2002年,应急物资统一管理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接受国际组织、国外政府和企业的灾时援助,应急物资来源逐步扩大。1983-1986年,民政部与财政部先后对甘肃、宁夏、西藏、青海、贵州等6省试行《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款包干制度》。1988年,在国家物资局的基础上成立了物资部。主要负责组织重点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全国物资市场及全国规划城乡物资流通网络。1991年,发生华东水灾时,物资部协同民政部,在物资的筹集和调配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2003-2006年,应急物流初级管理阶段

       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性肺炎(SARS)。在非典疫情暴发期间,医疗物资、生产物资、生活物资的生产、流通出现了停滞,政府和社会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管理。2003年,是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元年。

       面对突发事件,我国通常采取临时成立应急指挥部的形式进行管理,指挥部下设后勤保障组,负责救援物资及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保障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临时成立指挥部及后勤组的方式,作为惯例一直延续至今。应急管理常设组织机构呈现职能化、专业化的发展特点。

       随着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的认识逐步加深,我国相关基础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充实。同时,制定了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将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处理;并确立了应急物资平战结合储备原则、三级分层储备制度、社会化专业化相结合的储备方式,规定了应急物资代储单位及应急物资调拨规则。

       (四)第四阶段:2007-2012年,应急物流专业管理阶段

       2008年1月10日,我国南方各省和新疆等20个省级行政区遭受严重雪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两次灾害检验了我国的应急物流,同时也对应急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期间,出现了大量以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主体的“自组织”参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