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20)06-0090-12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20.06.009 在对生命历程的划分中,成年之前的阶段比较清晰,大体为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但成年之后的划分较为笼统,在埃里克森(Erikson)发展心理学理论的主导下,18岁到40岁或45岁被笼统地视为“青年时期”[1]。传统上,年轻人在成年后往往迅速就业、结婚、生子,“成年”的判断也通常等同于这些标志性事件。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年轻人初婚、就业的推迟,甚至是长期推迟,生命历程中出现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研究价值。“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段时间不仅是向成人角色过渡的短暂时期,而且是人生历程的一个充满变化性和探寻特征的独特时期。”[2]。这段时期被美国学者杰弗里·贾森·阿内特(Jeffrey Jensen Arnett)教授开创性地命名为“成人初显期”。 自“成人初显期”概念提出以来引发了国外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等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组建了“成人初显期”研究协会(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merging Adulthood)、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网站(www.ssea.org)并创办了专业研究期刊《初显期成人杂志》(Emerging Adulthood)。近年来,该理论也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阿内特教授的专著在2016年被我国学者翻译出版[3]。我国学者已经着手对我国的“成人初显期”情况进行研究,其中王宁教授的《“准成人期”:青年研究的新范式》一文就阿内特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和评析。王宁教授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其一,将“成人初显期”评价为青年研究的新范式,强调“成人初显期”不是生理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现象,是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另一个核心观点是认为该理论不能直接套用在我国,需要立足于我国的本土实际[4]。这触及到“成人初显期”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即理论创见性与本土适用性问题。 “成人初显期”不是一个简单的向成年过渡的阶段,而是有着独立而复杂的发展内涵,涉及宏观经济社会背景的变迁、青年一代自我期许的变化、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张力等方面,因此对“成人初显期”的诠释势必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解析。本文希望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王宁教授所提出的两个关键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其一,关于理论创见性问题,“成人初显期”将“成人”认定的标准由生理标准转变为社会文化标准之后,这种转变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其二,“成人初显期”理论在我国本土的具体适用性问题究竟有哪些?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成人初显期”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初步的前瞻性预测。 一、“成人初显期”的产生及其主要特征 (一)“成人初显期”的产生背景 当代青年基本生活形态的重大变化是“成人初显期”理论产生的人口学背景,这突出表现为婚姻和就业的推迟以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1960年,美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0.3岁,男性为22.8岁。但到了2013年,美国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6.6岁,男性为29.0岁[3]2-3。欧盟国家的初婚年龄更晚,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男性从29岁到35岁不等,女性从26岁到30岁不等[5]。年轻人受教育的时间也比前几代更长。1900年美国高校的招生比例在5%左右,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70%左右[3]4-5。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2年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报告显示,全球大学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高。发达国家获得大学学位的成年人所占比例在2010年突破30%,美国则超过了40%,是全世界接受大学教育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加拿大是世界上拥有大学学位比例最高的国家,为51%[6]。受教育时间的延长使得年轻人正式就业的年龄也随之顺延。 伴随婚姻、就业的推迟,当代青年的生活形态发生了急剧变化。由青春期到成人的传统过渡期的特点是一种线性假设,它假定青年成长进程的每一步都被社会体制所预先确定,毕业—就业—结婚—生子是具有固化次序的过程,而不受青年自身的操控[7]。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线性生活模式被探索式的新青年发展进路所打破。在婚姻和就业推迟之后,取代传统固化生活形态的是青年时期整体生活形态的改变。在18周岁到20多岁乃至30岁的长达十余年时间中,年轻人不必过早地进入婚姻角色、父母角色以及职业角色,而是可以相对自由地对各种角色进行“探索”式体验。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既不同于青春期,也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成年期。一方面,这段过渡期与青少年时期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表现为爱情、工作、世界观三个方面。在爱情方面,青少年时期的约会被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更多地追求当下的愉悦感;在“成人初显期”时,年轻人对恋爱的探索更加亲密和严肃。在工作方面,青春期偶尔兼职工作的目的一般是获得更多钱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而非旨在个体未来职业能力的提升;相比而言,过渡期青年工作经验的获得更多的是为了给将来的成年工作角色做准备[2]。另一方面,这段过渡期也与真正意义上的成年期存在实质差别。尽管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并且很少受到原生家庭的约束,但处于新生活阶段的青年们往往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和个人定位处于困惑和矛盾之中,在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之间存在着某种“鸿沟”。他们对爱情和专业发展努力进行规划和尝试,但可能并不坚定,始终处于变动与不确定之中,基于自身发展的变数让他们很难允诺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稳定的成人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