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初期欧洲《行在图》源流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邬银兰,意大利罗马大学语源、语言学与文学专业博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宁波 315211)。

原文出处:
浙江学刊

内容提要:

《马可·波罗游记》所说的Quinsai,是汉语“行在”的音译,指的是元代的杭州城。1572年,意大利人瓦莱奇(Francesco Valegio)根据马可·波罗的介绍,绘制出了《行在都市图》,描绘的是杭州城。在瓦莱奇的影响下,欧洲随后出现了具有统一风格的《行在图》。但由于缺乏关于中国历史及地理的必要知识,欧洲艺术家对“行在”的理解也各不相同。1638年《梅里安顺天图》和1657年《梅里安南京图》,虽然在标题上都说是描绘行在城的,但实际上却分别表示想象中的明代北京城和南京城。内涵各异的《行在图》,不仅反映了杭州在欧洲文化史上的影响,而且还折射出了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曲折演变过程。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中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不仅到过杭州,而且还首次向欧洲人介绍了杭州。他把杭州称为Quinsai(又写作Quinzay等),这是汉语“行在”的音译,因为南宋定都杭州后,将杭州称为“行在”或“行在所”,①意为皇帝临时暂住的地方,以表示收复北方故土的决心。15世纪末,迪亚士(Bartholmeu Dias,约1450年—1500)、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2-1506年)等通过海外探险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16、17世纪,是全球化的初期。②这一时期,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下,欧洲出现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行在图》。现在所知,其源头是1572年出版的瓦莱奇《行在都市图》,所描绘的是杭州城。不过,随后出现的其他《行在图》,其内涵则不断发生变化。1590年《丹尼尔行在图》,将行在城的地理位置推移到北纬40多度。1638年《梅里安顺天图》和1657年《梅里安南京图》,实际上分别表示想象中的明代北京城和南京城。因此,不同版本的《行在图》,其内涵是不同的,并非都指杭州。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并未对这种《行在图》进行过研究,国内只有周东华教授在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过讨论,③但有些说法并不正确。本文根据西文文献,对《行在图》的来源及演变过程进行一次系统的考察,以推进相关研究的开展。

       一、瓦莱奇《行在都市图》

       1275年,马可·波罗沿陆上丝绸之路进入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先后到过大都(北京)、扬州、杭州等地。1291年,马可·波罗从泉州启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返,途经波斯,于1295年回到意大利。1296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亚那之间的战争,结果被热亚那人俘获。在狱中,马可·波罗向一位名叫鲁思梯切洛(Rustichello da Pisa)的作家讲述了自己在东方的见闻。听者则把马可·波罗的口述内容用意大利北部流行的法语威尼斯混合语(Franco-Venetian)记载下来,并将其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被广为传抄。目前已经发现的1530年之前的抄本共有135种之多,包括10多种文字。④在不断传抄的过程中,有人还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加上了一些插图,最为著名的是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抄本(编号为Fr2810),共有84幅彩色插图,其中有一幅就是杭州城市图。不过,1500年之前欧洲人关于杭州城的插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也没有统一的名称。

       16世纪后半期,欧洲开始出现具有统一风格的《行在图》。本人目前通过查考得知最早的源头,是一幅拉丁文标题为《亚洲东部的大都市行在城》(Quinzai Metropolis Asie Orientalis)的画作(以下简称为《行在都市图》,附图1),收录在意大利雕版画家、出版商瓦莱奇(Francesco Valegio)创作的《世界名城图汇集》(Raccolta di le piu illustri et famose citta di tutto il mondo)中,1572年在威尼斯用意大利文出版。瓦莱奇的这本《世界名城图汇集》,抓住每个城市的主要地理特征及标志性建筑物,以鸟瞰图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示了世界主要城市的风貌。⑤全书只有257幅城市图画(有几个城市配有多张图画),而没有专门介绍这些城市的文字页面。在这些城市图画中,绝大多数是西欧城市,也有大马士革、耶路撒冷、果阿等亚洲城市。中国城市图只有一幅,即这幅《行在都市图》。⑥

      

       附图1 瓦莱奇《行在都市图》

      

       附图2 《塞凡行在图》

       《行在都市图》下方,有拉丁文注文:“行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据马可·波罗的记载,行在如同威尼斯一样,建立在一个海湾旁边,距离Bolisango河的出海口很近;城里有1万2千座石桥,桥很高,所以大船也可以在桥下扬帆而过。”此处所说的Bolisango,应当是Pulisanghin的异写,在波斯语中意为“石桥”,指的是卢沟桥所在的桑干河。⑦这段注文,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均可找到相应的说法。⑧因此,这幅绘画无疑是瓦莱奇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绘制的。

       不过,这幅《行在都市图》的作者瓦莱奇既没有到过中国,也缺乏关于中国的图像资料,所以他只能按照欧洲城市的式样来进行想象。在这幅绘画中,整个行在城四面环水,城中最高的建筑是几座尖顶的教堂;整个画面中最醒目的地标建筑,就是城市上方的那座穹顶圆形建筑,这完全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翻版;甚至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安康圣母教堂、总督府等威尼斯的标志性建筑,也可以在这幅《行在都市图》中找到影子。行在城的四周,湖水环绕,湖中还有许多艘欧洲式风帆船在航行。图画上方,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大河,注入环城湖中。城市左侧,有座桥梁连接着陆地,城市右侧的一座桥梁虽然伸入湖中,但并未与陆地相连。环城湖外侧的陆地,都显得比较荒芜,几乎没有什么建筑物。《行在都市图》下方,则是通向大海的运河。运河出海口,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堡垒,堡垒之间还有一根拦江大铁链。左侧堡垒的地面上,有门大炮正对着海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