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20)06-0047-09 近年来,《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围绕该问题,价值形式的辩证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和批判,本身是一个思想逻辑不断深化、理论视野不断拓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建构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诚如马克思自己所说,这样一种辩证法,最直接地体现在《资本论》中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他自己“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①。因此,有关价值形式的辩证法的讨论,构成了《资本论》方法问题研究的重心。就当前西方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探讨来说,最具代表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莫过于汉斯-格奥尔格·巴克豪斯在四十年前发表的《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本文将以该文为直接研读对象,尝试从理论视野的角度,阐明价值形式讨论在《资本论》辩证法研究中的贡献与困境。简言之,虽然价值形式讨论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说不可或缺,但是我们必须将其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展开过程中,在更大的视野上加以把握。这一点,也可以为马克思《商品》章的写作过程所印证。 一、一份价值形式讨论的纲领性文件 在今天西方学界有关价值形式和《资本论》辩证法的讨论中,如“新辩证法”讨论、“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开放马克思主义”探讨等,②巴克豪斯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字。与这个名字直接关联的,就是他的《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汉斯-格奥尔格·巴克豪斯(Hans-Gerg Backhaus),生于1929年,曾经师从阿多诺,并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最先由巴克豪斯在1965年阿多诺和费切尔主持的讨论班上发表。1969年,该文被阿尔弗雷特·施密特主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文集》收入并公开出版。③1997年,该文又被巴克豪斯自己编选的文集《价值形式的辩证法》收入。1980年,《第十一条提纲》杂志发表了该文的英文译本。④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利用了该英译本和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乾坤博士翻译的中文译本。 用《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英译者的话说,这篇文献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产物。在该文中,对于英语世界那些通过关注哈贝马斯,以及多多少少了解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而接触批判理论的读者来说,批判理论或许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巴克豪斯的这篇文章标志着严肃的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起点,它在研究上的高度和广度或可与20世纪前三十年相媲美。对于巴克豪斯后来的研究来说,该文具有纲领性的提纲式的特征。⑤在笔者看来,该文写作之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的马克思思想研究,特别是西方左翼学者的价值形式辩证法讨论来说,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其一,如果说《价值形式的辩证法》英译本的发表,对于英语世界中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争论,特别是回应斯拉法-斯蒂德曼的新李嘉图主义具有直接价值的话,那么,巴克豪斯自己的研究同样体现了德国左翼学者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关切。这篇文章的开头就是从驳斥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庸俗化理解出发,引出价值形式的讨论的。在巴克豪斯批判的对象中,既有以攻击马克思《资本论》著称的庞巴维克,也有仅仅将马克思视为李嘉图学生的熊彼特,还有新李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可以说,价值形式辩证法的首要目标是回应西方主流经济学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曲解和误解。其着力点,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对价值形式的阐释。 其二,对于巴克豪斯来说,讨论价值形式辩证法的意义在于揭示资产阶级劳动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私人生产者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那里,这一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且直接体现为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特征。在《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中,讨论的主要对象是价值形式,以及商品和货币的二重化。考虑到“货币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思想界的兴起,可以发现,巴克豪斯对价值形式辩证法的分析、对于商品和货币二重化的探讨、对于货币的本质及其在理解价值形式运动中的意义的说明,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指向。 其三,在两位英译者看来,巴克豪斯关于商品二重化为商品和货币的观念,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社会二重化为社会和国家的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问题成为德国左翼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德国“国家衍生”争论(英语学界往往称之为“资本-逻辑”学派)的推进中,巴克豪斯关于价值形式辩证法的讨论都是重要的思想资源。这样,虽然巴克豪斯的《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主要集中在有关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上,但是这一研究提示后来的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不仅仅是在讨论“经济基础”,而且直接涉及“上层建筑”,而商品和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构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批判的出发点。 此外,巴克豪斯写作《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还存在一个直接的思想背景。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马克思《资本论》的重新关注。就当时西方阵营的德国学者来说,重新关注马克思《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有三个理论契机:一是对《资本论》德文第一版的关注,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所引发的有关马克思《资本论》形成过程的讨论。二是阿尔都塞《读〈资本论〉》的出版所引发的理论反响,伊林·费切尔曾经在一篇访谈中专门谈到这本书对德国学界的影响。⑥三是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中研究关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统。虽然较之以格律恩贝格为代表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早期理论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较少直接谈及政治经济学问题,但是一方面在社会研究所的内部讨论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价值理论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另一方面以弗里德里希·波洛克为代表,社会研究所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变迁和政治经济学问题的关注,潜在地构成了批判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线索。因此,巴克豪斯的《价值形式的辩证法》一文可以看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趋向的代表之一。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