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20-05-12 [Foundation: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o.XDA23070303;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971220,41731286 and 41931293.] 引用格式:李裕瑞,常贵蒋,曹丽哲,等.论乡村能人与乡村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632-1642.[Li Yurui,Chang Guijiang,Cao Lizhe,et al.Rural elite and rural development.Progress in Geography,2020,39(10):1632-1642.] DOI:10.18306/dlkxjz.2020.1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开启了新时代乡村治理新征程。村庄是中国乡村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村庄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村庄治理过程起到重要作用的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是村庄治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化、多功能和动态性等特征。 从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乡村发展经验来看,乡村能人凭借其个人能力、经济优势、社会网络,通过成立乡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民主选举或上级任命、宗族权威等方式,对村民进行领导、动员,参与乡村发展与治理,逐渐形成了影响乡村治理决策的重要力量,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对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1-8]。但是,这种“能人治村”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局限:一些乡村存在能人的权力过度集中、专制治理色彩浓烈,进而阻碍基层民主化进程等问题;一些能人过度追求个人私利,导致“精英捕获”;村民对能人的过度依赖,造成“人情困境”、后备力量的缺失;规范性制度不健全,形成“分利秩序”问题[9-16]。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怎样定义乡村治理中的能人、能人的类型有哪些、能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有哪些、如何培育能人和规范能人行为进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等。 本文首先回顾了典型时期的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然后在辨析乡村能人概念与类型的基础上,梳理了能人治村的机理与负面效应,提出了加强乡村能人研究的重点领域,以期深化对乡村能人这一乡村发展重要主体的综合认知,进而为增加乡村人力资本、丰富乡村治理模式、促进乡村转型与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1 典型时期的乡村治理结构 国家与乡村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等因素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乡村治理结构,并由此影响乡村发展网络的建构。过去2000多年来,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主要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乡(村)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模式、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模式等大的阶段[17-18]。具体地(表1),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后,实施的是国权不下县、“县政绅治”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权威、能力和财力的乡绅成为乡村社会组织机构的负责人,作为县级政权和地方宗族的中介,协助进行乡村公共事务治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乡村治理又可细分为6个小的阶段[19]。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主要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3个小的阶段,从“乡(村)政权”逐渐过渡到“政社合一”,其间的乡村治理具有强制性,城乡二元分治带来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村民委员会的设立,逐渐进入“乡政村治”阶段,乡村的自治化程度提高,能人在推动乡村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如华西村、南街村等“明星村”的带头人),但城市偏向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调乡村的自治和法治,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强,涌现出一大批致富带头人,而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和深化,驻村工作队作为乡村治理的新的主体,在贫困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得以凸显[20]。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在持续抓好精准扶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全面部署和梯度推进,党和政府、村支部和村委会(即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合作经济组织和乡村能人等协同推进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格局更加明晰。2018年底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该条例强调,“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应当交叉任职”,这将进一步塑造乡村治理的新格局,而能人在乡村政治建构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表1 典型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 Tab.1 Rural governance models in typical historical peri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