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浩及其《笔法记》 中国画的发展最早以人物画为主,在唐五代之前有成就的画家多为人物画家,如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他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自隋朝的展子虞,唐代的吴道子,阎立本都始有作品传世。直至唐末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才可以算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并居于中国画坛之首。期间涌现出一批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乃至世界画坛影响力都极深的艺术巨匠,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其中荆浩作为北派山水画的奠基人,更是在中国绘画史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荆浩之前,山水画的地位相较人物画来说是偏低的,且山水画在荆浩之前并未呈现过很高的艺术成就,山水画在技术与其所呈现的意境方面可以说是相对欠缺的,直到荆浩的出现,中国山水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与改变。而荆浩作为“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家,他撰写的《笔法记》将笔墨技法与境界画品完美地融于一炉,强调笔墨的“凡数万本”的千锤百炼,然后达于“可忘笔墨”的境界。其所著《笔法记》对后世山水画发展起着指导意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绘画史上对于荆浩的记载,《中国山水画史》中提到“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于唐末,卒于五代初梁”。②可以认为荆浩大约出生在唐朝末年,在五代时期逝世。唐末时期正值天下大乱,荆浩为了躲避战乱所以选择放弃仕途进而开始隐居生活,因长期居住在太行山洪谷之中所以自称洪谷子。《唐五代画论》中记载“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博通经史,善属文”③从中得知荆浩家乡为现今山西,且由于荆浩为士大夫出身,他的文采亦非凡,对于前贤绘画了然于胸,善于作诗撰写文章。荆浩一生执着于绘画实践与创作。而他在绘画上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他长期对于自然的观察感悟,又于晚年写下《笔法记》这一山水画理论著作。 《笔法记》是荆浩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他在《笔法记》中假借与一老者的对话完整地叙述了山水画中技法与精神的要义,实则是荆浩对于自身笔墨塑造和精神追求的映射。然而荆浩是在何种情境何种原因下创作出《笔法记》,则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首先我们从荆浩所处的社会历史情境来分析,唐朝末年,农民迫于朝廷严重的苛捐杂税,不堪重负,皇帝与官员无能一再剥夺百姓土地权益,积怨不断加深导致农民起义,使得大唐开始出现混乱,另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 使得大唐兵力锐减,也是导致后来大唐混乱屡屡遭受重创的原因之一,加之“安史之乱”后,潘镇割据,边外将领刚愎自用,执意脱离朝廷管辖,导致大唐疆土支离破碎,内忧外患不断加剧,边外民族也开始不断入侵中原,最终大唐走向灭亡。荆浩面对如此国破家亡的形势,毅然选择归隐深山,化归自然,放弃仕途,选择隐身林泉用山水画和理论著述来表达性灵。 另一方面,《中国山水画史》中记载“荆浩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④从中可以看出荆浩与其他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一样都需要通过“文”这一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寄托于笔墨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诉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更激发了他的文人情怀,使他寄情于山水画与理论的创作,而老庄思想的影响也是荆浩归隐自然投身山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庄子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⑤庄子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一种“万物与我唯一”⑥的境界,荆浩希望远离尘世,在自然造化中寻求一方净土。社会历史情境和文人情怀,庄家思想,都是荆浩撰写《笔法记》的前提条件,还有外师造化对荆浩的影响。《笔法记》中记载“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今其处,皆古松也。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⑦荆浩正是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景致所吸引,反复观察体会,才能对山、水、树、石的性状有如此的了解,于是乎荆浩将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于笔法记中。笔法记中所提到“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这句话更是《笔法记》最后所呈现内容的精妙所在,荆浩不仅对自然观察细腻透彻,更重要的是在于数千数万次的反复写生与练习。《笔法记》中最后提到“愿子勤之”⑧也正是印证了这个道理。而另一方面,笔法记中曰”故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麴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项容山人树石顽涩,稜角无缒,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元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格,作用无奇,笔墨之外,甚有形迹。” ⑨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荆浩对于前朝及同时代画家们山水画技法和作品都有着相应的评价与鉴定,也正因他对画家们技法理念的长处与弊病都有着极深的了解,运用其所见所学加以整理总结,荆浩曰“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⑩正因如此,他才提出“有笔有墨”的绘画思想,在“有笔有墨”的基础之上”对山水画理论进行整合,去粗取精,提出“四品”“四势”和“二病”等理论及最终“由技入道”进入“可忘笔墨”的玄深境界。 二、《笔法记》的精神要义 1.“六要”在中国绘画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