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至四月间,翰林院编修董其昌绘制了《燕吴八景图》送给因公差将要暂时分别的同乡、同僚杨继礼(1550-1605)①。图写帝都北京和家乡松江的八处景致,其中既有广为人知的名山胜景,也有仅为画家和受画人所知晓的私密场景。这件“精心制作的视觉文献”②,不但主题特别,更展现了晚明画坛中一些非常罕见的新奇画风。本文尝试对画作的视觉语境进行重构,提出理解这件作品的新角度。 一、官僚生活中的绘画 《燕吴八景图》是八开散页,其有无特定的顺序和组合逻辑? 《赤壁云帆》应是最后一开,因其写明了全套作品的总题名、受画人、作画时间:“右燕吴八景,仿宋人笔意,送杨彦履,岁在丙申夏四月。”③从“燕”“吴”的顺序可知,与北京有关的五开在前,与松江有关的三开在后。 “燕”系列首开应是《舫斋候月》,因主题上与其他四幅不同,不是北京著名的西山和西湖,而是一次雅集:“余旅长安,有小斋似舫子,唐元徵题为舫斋,时同彦履过斋中,望西山朝暮之色,亦复对酒赋诗,夜阑更烛,因图以记之。”红衣者是雅集主人董其昌,对坐两位宾客为杨继礼和唐文献(1549-1605)。“舫斋”是董其昌在西城租赁的官舍,位于皇家园林西苑的西侧,此地是北京城离西湖最近的居住区域,故也被他称作“西湖舫斋”“苑西草堂”④。西城是明代迁都北京以来官员们首选的居住地。在董其昌之前,“舫斋”“苑西草堂”就常被用作官舍的名称⑤。杨继礼、唐文献也住在附近,三位同乡和同僚时时往来聚会⑥。所以,按题记文意,董其昌意对三人在北京的历次雅集作总体描绘,但时间的集合难以通过单幅画面表现,而是由接下来的多幅画面一起实现的。 《舫斋候月》充满现场感,让人感觉雅集似乎刚刚发生。从园林花草尤其是盛开的杏花⑦来判断,雅集时间约在暮春三月,正是董其昌开始绘制此套册页的时间。因此,画中雅集场景暗示出这是多次雅集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指向送别杨继礼的场合。雅集的主要活动是赏景,观望西山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即“朝暮之色”和月色。从图像逻辑上看,恰好引出之后四开的西山和西湖景色。《西湖莲社》一开表现朝景:远处树林间还掩映着清晨雾气。《西山暮霭》则表现暮景。之后两开,从表现一天的景色转到表现一年的景色:《西山秋色》表现秋景,《西山雪霁》表现冬景。看起来,“燕”系列混合了一天之景与一年之景,但又都不完整。巧妙的是,数开画面表现的既是一日四时之景也是一年四季之景,从而在区区五开画面中,完整展现出朝、昼、暮、夜的一天之景与春、夏、秋、冬的一年之景。 《舫斋候月》表现的是夜景,也是春景。《西山秋色》表现的是秋景,因画中有骑马的游人,故也是昼景。《西湖莲社》中,堤岸上有两棵垂柳,近堤散布生长着莲花,并菰、蒲等水生植物,细看来,莲花与莲叶的长势还不十分茂盛,左边老松上更有绽放的凌霄花,所以此开表现的既是朝景,又是初夏之景。《西山暮霭》表现的是暮景,前景处一排枝叶茂密的树木和湖边消夏的水阁又展现出夏季的特征。 “吴”系列三开画面没有明显的季节暗示,但图像的逻辑也是表现私人空间加公共景观。《城南旧社》画的是私人庭园,受画人杨继礼在松江府城东南部的宅园。而《九峰招隐》《赤壁云帆》则描绘松江府的著名景点“九峰三泖”。《城南旧社》与《舫斋候月》有很强的呼应关系,一个表现图册绘制者和赠送者的家,一个表现图册受赠者的家。所谓“旧社”,暗指的应是松江府城的文社“十八子社”,董其昌、杨继礼、唐文献,以及这一开题款中提到的冯大受,还有《九峰招隐》题款中提到的陈继儒,当年都在其中活动⑧。 因此,全套册页的顺序应是:1.《舫斋候月》;2.《西湖莲社》;3.《西山暮霭》;4.《西山秋色》;5.《西山雪霁》;6.《城南旧社》;7.《九峰招隐》;8.《赤壁云帆》⑨。第一开《舫斋候月》是刚刚发生的雅集的写照,描绘的是此时此地之景。其余七开所描绘的,都是遐想或回忆之景,可以理解为在“舫斋”的雅集中“对酒赋诗”时所谈论的场景。所以,图册是以《舫斋候月》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松江官僚这次雅集所形成的雅集图,从类型上来说,与明代流行的官舍雅集图,比如《杏园雅集图》《五同会图》等有相近之处⑩。《燕吴八景图》还可以与明代绘画中流行的送别图建立联系。明代的官僚圈一度很盛行绘制及赠送送别图,较早的例子有谢缙《云阳早行图》、戴进《金台送别图》,前者表现陆路送别,后者表现水路送行。但《燕吴八景图》是以地方胜景为主题的送别图,所绘胜景基于送别者与被送别者之间共同的经验。这种送别图较早出现在吴门绘画中(11),现存作品中有一个较晚的例子是天启六年(1626)苏州画家绘制的《送寇公去任图》(12)。十开画面中,第一幅画的是此时此地之景,即苏州百姓送别知府寇慎的场面。其余九幅则是遐想中的苏州府胜景,其中也包含“虎丘春霁”“洞庭秋霭”“阳山积雪”等四季景观和“海日初升”“长桥晚照”等朝暮景观。与《燕吴八景图》的结构颇为相似。 为何北京和松江相隔数千里的景观能被结合成传统的“八景”模式?这正反映出北京同僚和松江同乡的双重友谊与共同的奋斗经历。官舍雅集图和胜景送别图两种绘画类型的叠加,体现出此图册与官僚文化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