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压缩下的企业双元创新投资  

作者简介:
翟淑萍,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zhaishuping2008@163.com;毕晓方,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bixiaofang17@126.com;李思诺,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1044761280@qq.com。天津 300222

原文出处:
南方经济

内容提要:

文章从新地理经济学视角,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高铁通车对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以2010-2017年沪、深两市A股高新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PSM-DID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铁通车显著促进了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对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高铁通车对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位于中西部和低人力资本水平地区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高铁通车加速了创新的人、财、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和转移,通过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促进信任和企业社会网络的形成、降低企业高风险特质的探索式创新的融资约束与风险、进而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内在机理。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JEL分类号:M11,H5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20)09-054-15

      地理位置和距离影响了资本市场中各主体间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了企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交易结构和投融资行为(Kalnins and Lafontaine,2013)。便捷的交通方式能够降低由于地理位置不利或地理距离加大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自2008年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开通以来,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8年3月,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万5千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①,位居全球第一。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高铁具有缓解交通拥堵、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明显优势,不仅丰富了民众出行选择,而且其通过缩短商旅时间加速了人员、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并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从而促进了信息交流。

      国内外学者对高铁通车能否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从宏微观视角分别展开了相关研究。在高铁通车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以及区域创新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高铁通车对区域经济及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结构效应。对微观个体影响方面,国外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公路建设与空运业发展对企业的影响,少数文献探讨高铁建设对企业的影响。研究总体发现公共交通发展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影响。国内高铁建设于“十二五”规划“四纵四横”(2011年)开始提速,其效益和影响逐渐在其后显现,因此国内高铁通车对微观企业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近几年。李欣泽等(2017)研究表明高铁通车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但对企业产品市场资源配置没有显著作用。张梦婷等(2018)研究发现高铁提高了开通地区市场准入、促进外围城市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的集聚而对外围城市产生虹吸效应,进而负向影响外围城市企业生产率。饶品贵等(2019)研究发现高铁通车影响了企业供应商分布决策,即增大了企业与供应商的平均地理距离以及供应商位置的分散程度。谭建华等(2019)研究表明高铁开通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

      以上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对区域及企业生产率与创新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未深入探讨高铁通车对地区及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与途径,更鲜有文献深入分析高铁通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和主要驱动力,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深入研究高铁通车对地区以及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从新地理经济学视角,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对高铁通车如何影响企业双元创新投资进行理论分析,以2010-2017年沪、深两市A股高新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PSM-DID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验证其内在机理。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揭示了形成高铁网络对提高我国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的积极作用,丰富了高铁通车经济后果与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二,基于企业不同创新投资风险与资源依赖的异质性,从资源、信息与社会网络多维度探讨高铁通车对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影响的差异,细化了高铁通车对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具体途径,也深化了对高铁通车影响企业创新内在机理的理解。第三,区分地区与企业资源差异的分析结论对于如何布局高铁站点线路,以协调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平衡地区间创新资源配置,激活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具有较为重要的政策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1.企业创新活动依赖信息资源进行环境扫描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外部环境中的稀缺资源。探索式创新作为一种强调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轨道的创新类型,代表了企业搜寻、获取和整合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行为和能力,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和应对动荡的外部环境的关键(March,1991),能够帮助企业突破既有产品更新路线(Jansen et al.,2006)。探索式创新源自于企业的试验活动,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其回报也充满不确定性,进行探索式创新的企业必须调动额外资源来整合新技术、创造新市场和开发新能力(Troilo,2014),这些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知识等软信息的资源。为了开展探索式创新活动,企业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搜索相关信息,这种环境扫描能够帮助高层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未来战略计划(Daft and Parks,1988),促进内外部知识、信息的整合(Katila,2002)。

      2.地理距离加剧了交易主体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搜寻成本

      交易主体间的地理距离影响着主体之间的信息成本和信息不对称(John et al.,2011),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远距离会降低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投资者、分析师和承销商对本地股票更具有信息优势,其预测精准度更高(Baik et al.,2010),而偏远地区的公司由于缺少分析师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拥有的邻近投资者比位于大城市的公司更少(Loughran,2008)。投资者与公司的距离越近,越能频繁、便利地走访互动(Coval and Moskowitz,1999),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可能性越高,识别风险、信息搜寻成本以及代理成本越低(Lerner,199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