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053(2020)09-1638-09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转移的重要性已愈发被人们所关注。自1977年美国管理学者Teece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概念后,“知识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并增值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已达成共识[1],近年来,相应的研究不断加深并呈现出来。 继Teece之后,诸多学者研究和深化了知识转移的定义。组织观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过程,是某个单元(包括群体、部门或个人)被其他人的经历所影响的过程[2]。知识论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实体试图从另一个实体复制特定类型的知识[3]。过程论认为知识转移的前提是知识创造,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日本学者Nonaka的知识螺旋模型,该模型强调知识实现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内部化的过程[4]。技术观认为制造能力的成功转移意味着知识接受者可以利用新技术实现生产过程[5]。在前人的基础上,知识转移的步骤、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和运行机理等问题持续得以深入研究。Doz和Santos指出知识转移的过程包括五要素:知识的提供方、知识的接收方、转移渠道、知识内容以及外部情景[6]。Davenport和Prusak认为基于买卖双方对知识内容的识别,知识转移过程存在着“缺乏信任和沟通,文化、词汇和理论体系存在差异,对工作的看法有差异,缺乏对知识提供者的回报机制”等七项风险[7]。根据Zahra和George的研究,知识吸收能力有两个方面:潜在能力和实际能力,前者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同化,后者包括知识的转化和实际运用[8]。Forcadell和Guadamillas则强调,吸收能力要求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技术发展水平相似,这可以确保吸收知识的质量、知识转移过程的质量,也可以保障知识的特殊性、形式化程度和所获得的结果[9]。可以看出,学者们基于知识转移的概念、流程、表现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已有研究缺乏对组织间知识转移因素较为全面的整合分析,无法识别影响全局的技术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多就某一主体如高校、上市公司或某一具体产业展开,忽视了知识转移与技术特征关系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普适性。二是,产业异质性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已有研究多就知识转移的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缺乏对产业差异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因此,有必要在产业异质性作用的视角下,进一步揭示产业影响知识转移运行机理的黑箱。 本文以1991-2012年我国全产业的发明授权专利为研究样本,运用Probit模型,通过专利数据表征技术特征和知识转移以及测度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异质性在知识转移的全过程中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关系。 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国内外关于创新网络主体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对其梳理后可以发现,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几个演进阶段,较早期研究多关注知识源的转移能力、知识特性、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以及双方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等对知识转移的影响[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知识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11]。在结论上基于研究视角、研究对象、样本特征及研究方法等不同,导致结论存在差异,因此,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一般性结论非常有必要[12]。目前,诸多学者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表明知识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吸收能力、网络强度、中心位置、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等要素都对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13]。亦有学者关注技术本身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例如技术兼容性、技术知识特性、技术差距等:技术兼容性包括知识、经验、技术复杂程度、产品、服务、信息系统等相似性,是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14];技术产品的知识特性会导致技术交易市场与传统产品市场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15];技术差距是产生技术转移最核心和基本的原因[16]。本文研究即侧重于研究技术特征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 1.1 技术特征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知识特征可以划分为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从而技术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技术宽度和技术深度,这是因为技术除了会影响企业绩效外,还与技术知识领域深度和广度存在着关系[17]。技术宽度和技术深度一般可以衡量技术复杂度的两个维度,技术深度是指“一个客体分析的复杂性,特别是对某一特定事务进行逻辑分析时由于认知困难而带来的复杂性”,技术宽度是指“要发展某一特定对象时需拓展的知识领域的范围”[18]。技术宽度和技术深度作为表征技术复杂度的两个维度,一个维度的改变并不一定会带来另一个维度的变化[19],因此应该区别开来进行分析。在技术领域,学者们通常会采用专利或者文献信息来测度技术宽度,例如多元技术公司可以通过是否申请主营业务之外的专利来进行表征[20]。同时,专利或者文献信息不仅仅可以表示技术宽度,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现技术深度。这是因为,专利或者文献通常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会被授权或者接收,尽管不能全面展现技术的范围,但是可以说明技术创造性的高度[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