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鹏和明明是一对分不开的好朋友,可在一起又总是会发生矛盾。今天,因为争抢玩具,鹏鹏又动手打了明明,这已经是他第4次打明明了。 离园后,老师向双方家长说明了情况。明明妈妈表示,明明特别爱和鹏鹏玩,她原本希望明明能受到鹏鹏的感染,变得勇敢些,可目前的状况让她有些担心。鹏鹏妈妈则觉得鹏鹏总是惹是生非,她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收效甚微。 有的孩子为达到目的,不惜对同伴大打出手,成了老师、家长眼里的“熊孩子”;也有一些孩子总是默默忍受着这些攻击,被认为是逆来顺受、软弱无能。那么,假如孩子经常欺负别人,或者被人欺负,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假如我的孩子总被欺负 家长保护过度或体质弱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群体中受欺负的对象。当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时,家长避免说类似于“没关系的,你大,你让着他”“这只是一点小事”这样的话,否则容易使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并越来越懦弱。但若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打回去,也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以暴制暴的性格,况且并不是家长要求孩子打回去,孩子就真的能够打回去。所以当孩子受到欺负时,作为家长,“支招不出头”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家长可以教孩子这样做。 1.会躲闪、呼救、反抗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当自己遭遇欺负时,首先要学会躲开或者推开侵犯自己的人,同时大声呼救和反抗,保护自己不受到侵害。同时,不管疼还是不疼,都要告诉老师或家长,寻求大人的帮助。 2.敢抗争、警告、讲理 鼓励孩子在受到侵犯的时候,用强有力的语言明确制止,如有气势地大声说“不可以”。教孩子用受人尊重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用坚定的态度对抗挑衅和冒犯,如,“咱们轮流玩,现在轮到我了”“请你住手,打人是不对的”“我不喜欢你这样叫我,请你称呼我的名字”等。告诉孩子,当自己受到侵害时,强有力的气势就是保护自己的铠甲。家长可以采用模拟游戏的方式,锻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3.学会谈判,据理力争 引导孩子学会用非防卫的问题理性回应冒犯行为,大声斥问侵害者:“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同时,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教孩子学会谈判。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友好妥协,什么时候该奋起抗争。 4.从故事中学方法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讲述和孩子类似的经历,并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同时,可以挑选一些合适的绘本故事进行引导。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很强大的,有足够保护他的能力,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勇气。 假如我的孩子总爱打人 案例中的鹏鹏妈妈一听到他人“告状”,更加焦虑,往往会简单地认为“不打不成器”,以暴制暴。这样的教育方式,看似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则是让孩子也学会了用拳头解决问题。那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该怎么做呢? 1.保持家园教育一致性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原则应保持一致,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庭成员必须统一态度,同时积极地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寻求专业方法,帮助孩子逐渐调整。 2.温和而坚定地制止 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可以态度温和且坚定地对孩子说:“我可以理解你的情绪,也允许你哭。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坚决不允许。”待孩子平静下来后,告诉孩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样做,帮助孩子学习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情绪扮演中学习交往方法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争抢玩具或者意见不统一而产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可以在家中跟孩子通过情境扮演游戏,帮助孩子学习适宜的交往方法。同时通过互换角色,使孩子感受“被打”“被欺负”的感觉,从而帮助其避免攻击性行为。 4.鼓励、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用语言交谈,向孩子表达:“你的手,是一双助人为乐的手,我们喜欢它帮助别人。”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手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强化鼓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疗法,当孩子表现出积极行为时,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能帮助其重建自我认识、增强自信。 5.理解规则并参与制定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在做一件事之前,请孩子说一说,需要什么样的规则才能保证活动、游戏顺利开展。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遵守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