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正在安静地吃水果,小然突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声:“奶奶啊,我的奶奶,你到哪里去了?”小朋友们都吓呆了,我也被吓了一大跳,连忙走过去想要问个究竟,谁知然然不让我碰,躲到桌子底下嚎啕大哭:“奶奶啊,奶奶,陪我玩、陪我读书、陪我回老家的奶奶,你为什么不见了?”这是怎么了?小然的奶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抱着小然,轻声询问他,可是他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根本就说不出话来。 小然怎么了? 鉴于小然的异常表现,当天下午我向小然妈妈了解了情况。原来,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小然几个月大的时候奶奶就来照顾他,他和奶奶的感情特别要好。但暑假期间奶奶发生意外突然去世了,小然也参加了葬礼。小然幼小的心灵受到刺激,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动不动就大哭大叫吵着要奶奶,怎么哄都不行。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他们对死亡是怎样认识的? 1.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水平 张向葵等人在《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中,根据儿童对死亡特征的不可逆性(死亡就是不能回来了)、必然性(所有的人最终都会死亡)、功能丧失性(死亡让人不能呼吸、吃饭、喝水,不能活动)和情绪性(亲人和喜欢的人或动物死亡,会很悲伤很难过)的认识,将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划分成三个水平。水平一:对以上四个维度不能清楚地认识,不能理解人会死,更不能理解动物和植物也会死。水平二:能够根据某些具体的原因,比较清楚地解释这四个维度,但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情感色彩。比如认为妈妈、爸爸、小草和小朋友不能死,坏人、高的草会死;老爷爷、老奶奶生病治不好会死,自己生病能治好不会死等等。水平三:能够依据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来解释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人死了不能再活。 2.面对亲人离世,孩子要经历的三个情绪阶段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得知亲人离世后一般会经历三个情绪阶段:A.拒绝接受现实,幻想死去的亲人会回来。B.逐渐接受现实,却因为亲人再也不能回来的现实而感到痛苦和绝望。C.接受现实,希望生活继续。这三个阶段孩子们的表现各异,一般与他们的年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经验不同有关。由于孩子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会不时流露出痛苦情绪。外向的孩子情感表露更加直接、外显,像小然一样大哭大闹:内向的孩子则会更不合群,一个人默默流泪。 小然四岁多刚刚升到中班,从他的表现来看,他对死亡的认知处于水平二阶段。他大约知道了奶奶“永远回不来了”(不可逆性);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不管是人还是动植物都可能死掉(必然性);了解“死掉”就是再也不能说话、不能陪在身边了(功能丧失性)。但是因为和奶奶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奶奶的突然离世让他难于接受死亡带来的中断和阻隔——奶奶永远从自己生活中消失、再也不能陪伴他了;加上奶奶去世不久,所以外向的他会突然当众爆发,哭嚎着追问奶奶“为什么不见了”“去哪了”。这也说明该阶段的孩子,其实还没有完全理解死亡的真正内涵。 怎样帮助孩子疏解痛苦,接受现实,度过悲伤期呢?以下做法供参考。 老师的做法—— 1.陪伴、聊天、共情——和悲伤的人一起哭泣 大哭的时候,我将他抱在怀里,静静地听他讲和奶奶在一起做的事情。听着听着我也流下了眼泪,他停止了哭声,看着我说:“老师,你怎么也哭了?”我说:“因为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奶奶。”“你的奶奶也不见了吗?”“对呀,我的奶奶年纪大了,所以她也去世了。”小然的眼泪吧嗒吧嗒又流了下来。我说:“我知道,奶奶去世了你很难过,因为你有一位世界上最好的奶奶,她陪你做了很多事情。你很想念她。”听了我的话,小然又开始大声哭起来。我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说:“我们都会陪着你的,会好起来的。”经过几天的安抚,小然的情绪渐渐平复,只是小脸上依然不见笑容。 2.读绘本——带来慰藉,完成告别 怎么办呢?我想借助绘本阅读,比单纯讲大道理效果会更好。于是我找到了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和小然一起阅读。“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爷爷了。可是,爷爷死了,他突然倒在了大街上,因为心脏病发作……”都是最喜欢的长辈突然离世,都是没有来得及告别就再也不能相见——相同的经历让小然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共鸣。当讲到故事最后,幽灵爷爷跟艾斯本说了再见,艾斯本和爷爷都放下了悲伤的时候,我俩的眼泪也都流了出来。 小然说:“老师,奶奶也到天堂去了吗?”“是的,她在天上看着你,看到他最心爱的小孙子每天都快快乐乐地,她就非常开心了。”这时,我发现小然的眼睛亮亮的。我知道,这个回答解开了他一直存在心里的疑惑“奶奶去哪了”,也让他和奶奶重新建立了连接。我想,他心里的伤口在慢慢愈合,那个阳光快乐的小男孩要回来了。 对家长的建议—— 1.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孩子进行疏导 从小然的表现来看,他的悲伤情绪比较强烈,专业人员的帮助会让他更快地从创伤中恢复。 2.父母尽量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仍然被爱环绕着。亲人强大的心理支撑,会减轻亲密照顾人的离世所带来的巨大的失落感。 3.直面问题,不回避 很多人对死亡比较忌讳,孩子问到的时候,为了怕孩子受伤害或者觉得孩子不懂,会回避这个话题。其实,我们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通过花草树木凋零、小动物死亡等作比喻,让孩子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有利于解除孩子内心的疑惑,缩短悲伤期。 4.接纳情绪,一起流泪 面对亲人离世我们会很悲伤,看到孩子难过,父母更是不忍心,会惊慌,或者会想办法回避或转移话题,试图避免刺激孩子的情绪。但是亲人的离世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创伤。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悲伤和难过,一起流泪,并鼓励孩子通过写信、画画等方式表达思念,疏解情绪。如果孩子愿意去奶奶房间呆着或者保留奶奶的部分遗物,这是一种对奶奶的怀念,我们要给予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