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

作者简介:
王欢欢,女,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风险与安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兰洪杰,女,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管理;郑凯(通讯作者),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email:zhengkai@bjtu.edu.cn(北京 100044)。

原文出处: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由“大写意”阶段走向“工笔画”阶段的关键历史时期,“一带一路”实物投资活动对供应链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占据重要位置,防范化解供应链中断风险更显必要性。以全面风险管理和国际关系理论等为工具,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一带一路”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保障问题,构建“一带一路”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保障的概念框架,并提出持续保障和应急保障两方面供应链安全保障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提升供应链安全持续保障和应急保障能力即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弹性,对于防范化解供应链中断风险至关重要,能够实现保障“一带一路”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的目的。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一、引言

       “一带一路”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是指由中国主导或参与的实物资产的国际投资,在自投资发起国进入投资目的国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家、地区、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一带一路”投资中的实物资产供应链面临错综复杂的风险,其安全保障体系的搭建也并非易事。“一带一路”供应链是涉及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供应链,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保障是牵涉多方、不容小觑的重要问题[1-3]。国际供应链实物投资面临诸多不确定性[4],近期的研究提出一些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估供应链中的风险[5],例如: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阶段;风险评估、风险缓解和应急计划;通过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风险控制和监控[6-8]。然而,缺乏具体的概念框架和实现路径。

       本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在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保障的经验,以改善“一带一路”供应链的柔性与弹性为目标,探讨拓展“一带一路”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空间”的保障机理。同时,从投资企业层面上,依据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从物流过程风险、物流管理目标风险、物流风险严重程度三个维度,研究“一带一路”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风险清单。整体来说,本研究通过分析国际环境下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及安全保障方面的见解,旨在构建“一带一路”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保障的概念框架,并提出其实现路径,进一步助力我国作为投资国在“一带一路”上“出得去、站得住、回得来”的目标,实现实物投资的共商、共建、共享,更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海外利益和人员机构安全。

       二、文献综述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

       防范化解供应链风险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手段。防范化解供应链风险在企业、产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极端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认识到研究供应链风险的必要性,但由于研究人员分布在不同领域,对于供应链风险和供应链安全保障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研究的侧重点[9]。例如,Blome等[10](2011)通过对企业的深入案例研究,提出关于企业如何管理供应风险的建议,对供应链安全保障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Tang等[11](2006)则通过综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各种定量模型,对供应链安全保障提供模型基础。随着有关供应链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周艳菊等[12](2006)、桑圣举等[13](2006)、Colicchia等[14](2012)对有关SCRM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揭示研究领域的动态。类似的,Tang等[15](2011)分析了识别供应链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发现供应链安全保障领域的知识结构自2000年开始有了统计上的显著增长,从被动地应对模糊的一般性中断问题,演变为从系统角度更积极地管理供应链风险。此外,Shi[16](2004)从风险管理与安全保障的关系出发,提出供应链风险管理(SCRM)已成为组织关注的焦点,“供应链安全保障”迄今仍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

       (二)供应链安全保障

       供应链安全保障问题研究维度越来越多。随着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大量学者也开始对供应链安全保障进行研究分析。在建设项目供应链方面,朱翔华等[17](2007)研究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供应链的实施保障合作机制,以促进供应链的安全良好运行。在国际供应链方面,孔繁英[18](2010)对近年来的国际供应链安全规范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机制;而郭鹏[19](2012)则分析了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问题。在有关供应链迅速恢复能力和正常运营能力的探讨中,Christopher等[20](2004)、Stevenson等[21](2007)分别提出了“弹性供应链”和“柔性供应链”的概念,前者强调供应链中断后能够迅速恢复的能力,旨在降低供应链中断的损失;后者强调供应链在各种风险因素冲击下能够保持正常运营的能力,旨在减小供应链中断的概率。这两个概念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为解决“供应链安全保障”问题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思路。

       目前,有关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主要从行业层面、国家层面展开,而有关供应链安全保障的研究则大多数侧重于企业层面,还未形成系统。如大量学者对供应链风险来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基础设施状况不良、金融市场波动等产业层面或国家层面的外部风险,这些风险单凭企业的自身力量是不足以应对和解决的[22]。而梅赞宾等[23](2016)发现针对“供应链安全保障”的研究,主要都是从提升企业自身能力的角度开展的,例如,Chopra等[24](2007)提出建立存货、生产能力和备选供应商的应急储备,Tomlin等[25](2006)提出重视可靠供应商的能力及数量灵活性,Hale[26](2005)提出强化供应商合作关系。少数研究指出了应重视政府及政企合作在防范供应链中断风险中的作用,但是,所给出的保障措施或对策建议是零散的、非系统化的,如完善风险评估程序、促进信息共享等。可以说明,既有的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中,存在着普遍的“药不对症”现象。

       因此,本研究从国家风险、行业风险和项目风险三个层面系统、全面、多维度地分析影响资金安全的因素,提出设计涵盖国家、产业、企业层面的协同机制与包含中方、投资目的方、第三方的合作机制。同时,针对现有研究缺乏实时资金风险案例的现状,本研究将构建的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中实物资产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与具体的案例结合,分析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的实物资产风险以及其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的执行效果,并且借鉴海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对外投资过程中实物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为所构建的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与实用性提供保障。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较以往研究更为丰富、稳健,有助于中国企业合理评价风险,做出恰当的实物投资决策,更加精准地为中国企业对外实物投资提出供应链安全保障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