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向开放式创新非对称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莉,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林海芬,通讯作者(1980- ),女,浙江景宁人,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创新、组织悖论,linhaifen@dlut.edu.cn;程露,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吕一博,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大连 116024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聚焦创新网络层面,从开放度的视角探索企业内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非对称与网络抗毁性的作用关系,并考虑技术群体内部凝聚性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效应。采用层次回归方法,对新能源产业138个专利引用网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内外向创新广度/深度非对称对网络抗毁性有负向影响;内外向开放式创新非对称负向影响网络抗毁性;技术群体的凝聚性负向调节内外向创新广度/深度非对称与网络抗毁性的关系。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20)10-1514-09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范式的盛行,企业创新活动逐渐从“封闭单一式”转型为“开放网络式”,产业创新网络作为创新载体的重要性凸显。然而,来自产业内部和外部多种风险因素的冲击,使得创新网络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脆弱性甚至失败率,严重影响了其平稳有序运行。由此,如何构建具有抗毁性的产业创新网络,备受学者和实践者们的关注[1]。尽管网络抗毁性的影响因素来自不同的网络内部层级,但是近来学界逐渐意识到,治理微观层面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是决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关键突破口。大量有关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发现,企业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呈现出不对称现象[2~4],并指出这种不对称的群体性表现会对产业创新网络呈现一定的影响。他们认为,虽然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产业技术追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若长期忽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将极易导致产业创新价值和技术路径的僵化甚至锁定,影响创新网络的平稳运行。

      尽管如此,立足产业层面探究内外向开放式创新不对称及其与产业创新网络平稳运行关系的文献还相当薄弱[5],亟需开展深入研究。开放度被普遍认为是研究开放式创新程度的重要支点,因此本研究借鉴开放“广度-深度”框架,对企业内外向开放式创新非对称进行解构,并探索它们与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关系。另外,随着企业间创新合作逐渐朝群体层面转变,技术群体成为产业创新网络演进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趋势,且是创新网络中观层级研究的焦点[6]。一些研究关注到技术群体间的桥关系对产业创新网络结构鲁棒性和创新扩散带来直接影响[7],却忽略了技术群体内部凝聚性在创新网络局部发挥的促进成员信任与互惠、消除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知识深度共享的作用[8]。然而,从个体层的开放式创新到网络层的抗毁性,中观技术群体的网络局部效应是衔接二者的重要环节,因此,技术群体内部凝聚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内外向开放式创新非对称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作用效果。

      综上分析,本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①基于开放度视角,探究内外向开放式非对称与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作用关系;②剖析技术群体的内部凝聚性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为此,本研究将立足整体网视角,构建内外向开放式创新非对称、技术群体内部凝聚性,以及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关系模型,并采用新能源产业主要子技术领域的专利引用数据,构建138个产业创新网络为研究样本执行层次回归分析。

      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2.1 理论基础

      (1)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产业创新网络是技术创新网络在某一产业中的应用,往往是由实施技术创新的主体合作形成,其根本目的是应对系统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它不仅为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流动提供了结构性渠道,还具备实现技术增值、知识转移等功能。网络抗毁性的概念源自复杂网络领域,指当网络中的部分节点或边在发生随机故障或遭受蓄意攻击时,网络仍然能够继续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9]。据此,本研究认为,产业创新网络的抗毁性,指创新网络在遭遇内源性故障或外部技术动荡、冲击时,仍能维持结构鲁棒性和运行效率的能力。

      按照创新网络遭受外部与内部冲击两个视角,以往研究大致围绕以下主题开展:面临产业政策改变、技术变革和市场重心转移等外部威胁的创新网络抗风险性[10],以及来自创新网络整体层、中观群体层和微观个体层的多种内部故障的抗毁性。其中,从创新网络整体网视角切入的文献,涉及网络全局结构属性,如网络层级性[11]、集聚结构[12]等。聚焦中观群体层的研究,关注网络社群、技术群体、联盟派系及其内部属性,如凝聚性、同质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桥连接对知识扩散、网络抗毁性的重要影响[13]。从技术主体视角出发的研究,包括核心企业治理、主体间创新互动、创新主体行为等[1]。基于研究网络抗毁性的思路和防范内生性风险的重要性,内生性风险被认为是创新集群网络走向衰退的根本性因素,而外生性冲击则是创新集群网络脆弱或失灵的诱发性因素[10]。鉴于此,本研究从防范产业创新网络的内源性风险出发,重点探讨网络成员实施不同开放式创新策略下,所呈现出的群体效应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关系。

      (2)基于开放度的内外向开放式创新非对称。开放式创新被定义为有目的的知识流入和溢出,旨在加速内部创新和扩大创新的外部使用市场。根据知识跨企业边界的流向[14],由外向内的内向型创新、由内向外的外向型创新和内外兼具的耦合型创新,被普遍认为是开放式创新的3种模式。虽然由内而外的创新被视为开放创新的核心过程,大多数的研究仍侧重于内向型创新或耦合型创新,这是由于企业过分在意技术外溢及商业化的风险,从而忽略其潜在的技术、市场机遇造成的。例如,VAN DER MEER[2]研究发现,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型企业占比高达74%,而采用外向型创新为54%。BIANCHI等[15]指出,60%以上的开放式创新活动均与内向型创新相关。MICHELINO等[3]研究表明,企业的内向型创新程度高于外向型创新程度。以上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双向开放式创新活动不对称的现象,但没有完整界定其概念与内涵。MAZZOLA等[4]首次直接阐述了企业内外开放式创新非对称,他们采用“开放式创新流”,来表征组织平衡实施内外向开放式创新的态度,并根据知识从外向内流入与由内向外溢出的净差值程度,进一步细分为正的、负的和中立态度3种类型。鉴于创新开放度被普遍认为是衡量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认为,开放式创新非对称,指技术主体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程度的不均衡水平。从产业创新网络的实际运行层面来看,这种非对称主要指强内向型—弱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