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基本原则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桂平 扬州教育学院 225002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以多样性、无主导性为其基本特征。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也经历着由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过渡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新型主导价值观的确立须遵循社会和个人相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相统一、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和宽容性相统一、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2 期

字号: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多样性、无主导性为其基本特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混乱。因而,在冲突和比较中寻求新的价值世界,确立科学而合理的主导价值,就成为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制约社会转型的一大因素。本文围绕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探讨三个问题:1.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基本状况;2.社会转型时期应确立什么主导价值观?3.主导价值观确立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直倡导和奉行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集体为轴心旋转,这一价值观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合理性给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巨大的影响,“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人们应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集体主义仍然是一部分人在转型时期的价值追求,也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应看到,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必然出现的个人利益的凸现,加之西方价值观念的侵入,一部分人也出现了合理利己主义,乃至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出现了追求个人利益但不妨碍他人利益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出现了讲求贡献也希望得到报答的价值观,也出现了金钱至上、唯钱是求的价值观;出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准则,也出现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信条。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价值观已不复存在,人们的价值世界出现了多元信仰并存、碰撞乃至冲突的局面。

      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传统价值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乃至动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观在其生成过程中,虽对原有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但自身还不尽完善。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并非完美无缺,另一方面,新生成的价值观也并非无可挑剔。这样在原有的主导价值被怀疑、新的主导价值还未生成之前,必然会有一个无主导价值的时期,这正是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价值观念的无主导性。正是这种无主导性,使人们产生了价值观比较、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导致了人们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徘徊,使得人们的价值观摇摆不定,或此或彼,甚至会出现价值真空。这是当前价值观的基本状况,也是我们确立转型时期主导价值观的现实出发点。

      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交替并非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新旧因素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汇流,各种因素彼此缠绕、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生成新体制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旧体制被扬弃,有的改头换面成为新体制的一个部分,有的仍凭借其惯性在某些方面保持优势。与之相对应,新的体制正在建立过程中,某些方面实现了转轨,但与之配套的转轨工程还远远跟不上;与体制的转换相适应,现代因素在不断生长,为社会的发展增添着活力,但传统因素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传统或者与现代因素相交融,或者与现代因素相抵捂,或者与现代因素并行不悖。与此同时,在开放的形势下,东西方价值的冲撞、汇流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西方价值观的精华部分有些已被吸取,并逐渐整合到新的价值观念中,但也有部分糟粕被人们当作时髦、现代的东西加以效法,有些则与原有观念或彼此划界、各有市场,或尖锐冲突、势不两位,如此等等。所有这些正是我们考察如何确立主导价值的社会宏观背景和客观依据。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上述多元纷呈、摇摆不定的局面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出现冲突,而无一种主导价值观使存在差异的价值观各方保持必要的张力,并抑制价值观念的冲突,这样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是难以想象的。道理很简单,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乃至冲突,必然导致人们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乃至冲突,而人们行为的差异和冲突,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这里,我们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特别是通过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物质和精神等关系的科学理解,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和对人生等的根本看法,左右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合理的主导价值观。当然,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在于完全消解人们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而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关系的科学而整体的把握,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并将此作为人们行为的导向,去协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社会健康、稳步向前发展,有利于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

      二

      有人认为,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也必然发生根本转变,即从原来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转变为个人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突出个人的作用、个人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视个人的物质需求、物质利益,但这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变化,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决定的。

      我们既然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它所承诺的价值理想只能是社会主义理想,占主导地位的也就只能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或集体主义价值观,即一切活动以社会为本,以人民为本,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而市场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合理最科学的经济运行形式,正是通过这种经济运行形式来为未来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理想的实现准备物质条件,并通过这一物质条件的不断创获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其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实际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价值要求,需要有新价值观与之相对应,即更凸现主体性,更强调公平性,更呼唤竞争性,更要求交往和效益意识。但这种新的价值要求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是并行不悖的:主体凸现是个人积极性调动的关键,而个人积极性的调动正是社会合力组成的基础,也是集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平等意识和竞争性则能将自利和互利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得互利以自利不受损并得到扩大为前提,并使自利在互利中实现;对效益尤其是长远效益的追求,会促使人们扩大社会交往,并在交往中更加注重诚实可信、互惠互利、相互协调,进而促使共同规范的实现和秩序的形成。当然,所有这些都须靠集体主义价值观作引导,以集体主义为规范。否则,则必然导致个人主义膨胀,自私自利盛行,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