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伦理:中国伦理传统的视角”专家研讨会于1998年6月1—3日在北京召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伦理学处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次区域专家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专家42位,来自韩国、越南、德国的著名学者4位。教科文组织哲学—伦理学处处长金丽寿教授出席了会议。会前收到的论文有31篇之多。在三天的会议中有37位学者作了发言,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课题。 一、建立普遍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是否有可能建立一种全球性的普遍伦理,以及如何来建立这种普遍伦理,这是与会学者共同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问题。 很多学者指出: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道德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来关注和寻求解决的办法。为此,必须在交往过程中达成某种程度的道德共识的基础上建立普遍可接受的道德规范。从另方面看,人类已经共享过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道德价值观念。因此,建立一种适用于全球的普遍伦理是必要而可能的。 但也有学者认为,寻找“世界各宗教在伦理方面现在已有的最低限度的共同之处”,仍是一种一元论思维方式。信仰、伦理的共同处不能保证和平共处。 有的学者认为建立普遍伦理是可能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来建立这种普遍伦理。 1、有的学者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全球普遍伦理,指的是对一些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道德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不同宗教和伦理传统中存在着的“黄金规则”是人类共同的长期有效的道德规则。 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认为,以“黄金规则”为基础来建立全球普遍伦理恐怕是难于实现的。因为这种“黄金规则”,提倡在道德上把所有人都看作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现在不可能完全平等。而且这条规则是从个人内在态度和意愿出发的,实质上是要每个人不依靠他人而自行决定究竟什么行为是道德的。 2、有的学者认为,普遍伦理只能在不断地广泛地对话沟通中形成,不能靠少数人预定方案加以推广。 3、有的学者提出,在信仰伦理或道德形上学、社会规范伦理和个人心性美德伦理三个层次之间,普遍伦理将以社会规范伦理为其基本理论维度。其主要理论目标,是寻求一种能够较为充分地回应现代人类社会道德问题和伦理挑战的普遍规范伦理。有学者补充道,这种普遍规范伦理要使人们感到“需要而且能够执行”。 4、有的学者提出了关于适用于全球之普遍伦理的现实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伦理的普遍性来源于价值观念的共同性;后者归根到底来源于经济关系所造成的利益的共同性,不可能来源于所谓宗教伦理观念的“最低限度的共同之处”,和平和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两大矛盾。只有通过世界的普遍交往,去解决这两大矛盾,才有可能形成普遍伦理的现实基础。 二、从中国伦理传统看普遍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为当代普遍伦理的研究,作出独特的贡献。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几种重要见解: 1、有的学者认为,儒家的仁学,包括它的忠恕之道和通和之学,可以为普遍伦理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念。 2、有的学者认为,人权之正视确能校正中国传统之失,但光注重人权却又构成了另一偏向。因为人权只提供外在的约束,而伦理则进一步要求内在态度的改变。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仁的基本内涵是爱。在中国儒家看来,爱是人的内心所具有的。这不是个人的私爱,而是具有普遍性的。 3、有的学者把孟子的“性善”说与基督教的“原罪”说作了比较研究。并指出:孔、孟以人性论为奠基的儒家普遍伦理,不同于救赎宗教中的普遍伦理,它是世俗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因而它更容易为今天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 会上也有学者指出,任何民族的伦理传统都不是单一因素构成,而是矛盾的复合体。中国有儒家的伦理传统,也有反儒家的伦理传统。有的学者认为,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伦理传统,仅仅注意研究儒家伦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研究道家、道教的伦理、佛教伦理以及其他各种伦理。 有的学者认为,伦理道德的宗旨是和合。和合是优化的价值导向。因此提出要建立一种和合伦理学。 但会上也有学者对上述的某些观点持不同意见。他们指出:自古以来圣贤鼓吹所谓“和为贵”、所谓“和合”精神,恰恰是针对着现实生活的不和与不合、争斗和战乱的。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古代圣人所主张的未必就是人们普遍做到的。因此,把握民族的伦理传统,局限于书面文献的考证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从现实的历史中的现实的人之现实活动出发把握传统。只有这样,对书面文献的真实涵义才能做出客观的诠释。 三、从应用伦理学有关学科看普遍伦理 当今世界面临的市场、环境、医疗和高科技等方面的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对它们进行研究,促进了应用伦理学学科的发展。从这些应用伦理学学科与普遍伦理关系的角度探讨问题,是很有新意的。 研究生命伦理学的专家谈到,生命伦理学普遍性原则源于国际性的医疗卫生实践所引发的道德难题,如艾滋病流行、人类基因计划和克隆技术所引起的伦理问题。无论什么国家、文化和宗教都不能因其独特性而回避这些问题,相反,必须在不同国家、文化和宗教之间寻找共同的道德基础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次研讨会不仅交流了学术成果,而且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