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应重视以美辅德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经铭 1961年生,湛江海洋大学社科部讲师。

原文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是社会转型和世纪交替之际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加强道德教育的举措之一是以美辅德。以美辅德既有历史方面的思想渊源,更有现实方面的直接原因:时代不仅把道德推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且赋予其明显的审美特征,以美辅德便是道德教育回应时代的表现。美所以能够辅德是因为不仅人人爱美,而且美善具有价值的同一性;美育能对道德品质诸环节产生影响。以美辅德,应当着眼于培养时代所要求的和美道德品质,开展美善结合的教育活动,营造美善相融的校园文化。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9 期

字号:

      社会转型和世纪交替把道德推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出发,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重视以美辅德。以美辅德本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较多地处于感性状态。笔者断然不敢承担将这种感性认识推向理性阶段的重任,却愿就为何要以美辅德、美何以辅德以及如何以美辅德抒发拙见,以求教德育界和美育界专家、学者。

      一 为何要以美辅德

      以美辅德,就是借助美育途径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为何要以美辅德呢?其原因有历史方面的,更有现实方面的。

      1.以美辅德的思想渊源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很早就产生了伦理(道德)和美的观念。兴起于商周的礼,实际上是道德的别称,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规定了以宗法等级为核心的人伦关系,而且在形式上规定了各种典礼仪式的程序和过程。

      从礼在形式方面的规定来看,各种典礼仪式中“无不带有某种艺术审美的气氛。……因此,礼与乐在它们的初始时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注:柳肃《礼的精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第7页。)这里的“乐”,“并非单指音乐,而是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早期表演艺术的总称。”(注:柳肃《礼的精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第7页。)礼乐同源生成了礼乐文化,而在礼乐文化氛围中,道德与艺术相依相伴,共存一体。这就为思想家和教育家诠释美与善的关系奠定了文化基础。

      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首先把艺术中的音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音乐是传播德行的,并告诫人们:靡靡之音足以亡国,不能听。

      孔子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了美与善的关系,并把“尽善尽美”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偏爱歌颂舜帝的歌舞《韶》,认为它“尽美矣,又尽善也。”但他却不喜欢歌颂武王的歌舞《武》,认为它“尽美矣,未尽善也。”同样是场面宏丽的歌舞,为什么会引起孔子的不同审美感受呢?就是因为他喜欢《韶》中关于平和之德的内容,而不喜欢《武》中有关武力的内容。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是美与善的统一。

      我国早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不仅明确指出“乐者,通伦理也”,而且还对音乐中五声的道德教育功能分别作了分析,指出:“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齐整而知礼。”

      近现代,由于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的倡导,美育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艺术特别是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大量抗战歌曲,激发了亿万同胞的民族意识和为民族大义而战的热情,同时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重整体、顾大局传统美德推向一个新阶段。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对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都作过探讨,且不乏深邃内容。比如,柏拉图就明确“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所以认为音乐有助于道德面貌的改善,并认为音乐中的和谐和宇宙中的和谐是一致的。”(注: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250页。)

      近代以来,许多西方学者认识到了美育对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席勒。他不但首创了“美育”一词,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概念,而且强调了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作用。至于后来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就更加强调德智体美劳的相互渗透和美育对陶冶人的道德情操的独到作用。

      由上可见,历史上重视道德教育的中外有识之士都很关注美育。通过这种关注,他们已经发现了美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尤其是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他们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实行以美辅德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2.以美辅德的现实原因

      如果说以美辅德的思想根源在历史方面,那么其直接动因则在现实方面:时代把道德推到了一个前新未有的重要位置,而且赋予道德及其教育以明显的审美特征。

      我们处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凭借科技的力量大大地拓展了自由自觉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道德领域和责任范围。“现代人不仅面临一个繁荣的物质世界,同时也面对着一个网络化的人的世界,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联系中,现代人仍然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必须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注:张孝宜等《现代人生修养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第二版,第8页。)事实正是这样,试管婴儿,无痛苦致死技术,克隆技术……几乎每一项新技术的问世,就把一道道德难题和一项道德责任推到人类面前。

      于是,道德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道德教育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未来的21世纪,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这表明,“重视道德教育,提升道德水准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迫切性。”(注:王坦《现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初的我国,道德精神困惑和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使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而要使道德教育富有成效,就要从了解新科技革命时代的特点入手,把握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寻找道德教育的时代切入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