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道德义蕴与道德规约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信礼 中共中央党校

原文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科学与道德是人类观念文化的两种不同形式。科学作为人类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以真为目标追求,具有认知功能;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善为目标追求,具有规约的功能。科学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但确认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否认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关联性。实际上,在科学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与融通性,科学有其价值意义和道德义蕴,道德则对于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起着控御和规约作用。揭示和阐扬科学与道德的内在一致性,对于确保科学的健康方向,促进新道德的生成与发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科学的道德义蕴

      科学的道德义蕴与科学的价值属性密切相关,其道德义蕴需要通过其价值属性来说明。总地说来,科学具有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与此相适应,其也有物质功利之善和内在精神之善。因此,我们也应当从工具性和目的性这两个方面来探求科学的价值意义与道德义蕴。

      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之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这种工具蕴含着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几乎体现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从物质层面来看,科学用于物质生产,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资源的效用,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和范围,改善生产组织的形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且使生产力呈现出一种合理的构成形态,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科学成为生产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制度层面来看,科学用于社会改革,可以优化作为社会基本制度之具体化和体现的各种体制,优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各个领域的管理制度,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高效协调运转。从物质财富与道德精神的关联性来看,科学以及技术之用于生产,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财富,减轻人类的贫困、痛苦和灾难,从而造福于人类,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之善。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所说:“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注:《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就在于“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注: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4页。)同时,科学技术用于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为人类道德品性的生成和升华提供了物质前提。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就看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道德意识的生成和保持的基础性意义。孔子有“庶、富、教”之论,管子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之说,孟子也认为,有足以养生送死的固定产业,是民众能够葆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节操的物质条件。在当今时代,科学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也为人类道德意识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科学与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对于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学具有其工具性价值,因而内蕴着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善的性质。但工具价值并非科学的全部价值。科学作为一种观念的或精神的文化,除了具有其工具性意义之外,还有其精神性的和目的性的价值,对于科学的追求与执著,本身就是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性的一部分,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人是一种有精神生命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物,具有求真求知的理性需要和能力,这是人类在世世代代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可宝贵和最值得自豪的能力。文明时代的人类之所以不同于蒙昧时代的人类,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理性精神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昌明。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崇尚理性、追求科学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清醒的理性精神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和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求真求知能力的实现程度,也成为判定人的自我完善程度、全面发展程度以及内心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的重要尺度。过理性的和科学的生活是道德的。我们很难想象,若消解理性,拒斥知识,愚昧无知,会有什么道德可言。当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和使命的科学并不是一朵不结实的花朵,不是家温食足、养尊处优者的消遣,它本身又负有使人类达于善的境界和美的境界的责任。“真”作为对于规律与本质性联系之把握的人生精神层级,限定了人类主体能动性发生作用的范围,昭示了获得自由、达于善的境界的必然性。人类正是根据真的知识和主体自身的目的,遵循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的原则,建构主客体的应然关系,并通过实践这一感性物质活动,使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发生合目的性的变化,从而达于善的人生境界。而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类在对于自己的活动成果的观照中,就会体验到自己的本质性力量的存在与意义,从而在内心生发出一种审美愉悦,达于美的人生境界。对于一些科学家来说,由于他们深谙科学巨大的善的价值与审美价值,为发展科学、追求真理而献身,并倾心体验科学这一思想领域最高的音乐神韵,追求无比壮丽和谐的意境和感受,其道德情感和人生境界也在对于科学的追求中得以淳化和升华。

      科学作为探求未知、追求真理的创造性活动,在其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理性化的人格气质——科学精神,即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这种科学精神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探索求知、进取创造的精神。科学既产生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又源于人类探幽寻胜的好奇心和渴求未知的强烈欲望。“科学是人类心灵的壮丽探险”(波普尔语),是探求未知、追求真理的艰辛事业。如果没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没有追求真知的强烈欲求,任何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就失去了内在动力。人们只有具备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好奇心,坚信世界之因果性和规律性的存在及其可理解性,具有追求真知的热情和痴迷,才有可能从看似迷离混沌的事象中发现世界的本质、规律和内在和谐,建构理解、说明世界的总体框架和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探索与创造是科学的动力和灵魂。其二,谦逊诚实、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直接目的是求真求知,而真知只能是与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内在建构和内在和谐相一致的那种认识。科学的这一目的要求科学研究主体必须杜绝一切主观臆想,摈弃一切虚妄、轻浮、浅薄和投机,以谦逊诚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倾心于细致的观察、严格的实验、精确的计算、周密的论证和以既有研究成果与事实材料为基础的大胆假设。在科学研究领域,任何虚伪、傲慢和投机取巧都将无济于事。其三,怀疑批判、自我超越的精神。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追求真知的艰辛而崇高的事业,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只是向对象之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一种趋近,而不是真理性认识的终结和穷尽。作为一种阶段性的成果,由于受研究者的主观条件、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而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纠正以往研究的错误,克服其不完善性,将科学研究不断推向前进,就要求科学研究者不唯书唯上,不迷信权威,不囿于成说,张扬理性精神,将一切认识、结论、理论放在理性面前加以审视和批判,既要批判、超越别人,又要超越自身,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将科学研究不断推向前进。批判、怀疑和超越的思维与态度是科学的,而唯书唯上、固守成说的思维与态度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其四,坚韧不拔、奋斗献身的精神。科学作为一项探索求知的活动,是艰巨而长期的事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需要付出艰苦的智力劳动,忍受精神的困惑和物质生活的匮乏清贫,敢冒任何科学研究中的风险和危难,甚至还要经受常人的误解以及落后保守势力的排挤、打击与迫害。科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中又充满着诸多挫折、迷误与歧途。由于科学的这种特点,必然养成科学家坚韧耐久、不屈不挠、执著追求、奋斗献身的性格。科学家也只有不畏劳苦,努力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才有希望达于光辉的顶点。其五、互助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科学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和世代相续过程探索客观世界奥秘和自身本性的协同性历史性活动,它需要人们在共同的时代课题前通力合作,在历史的进程中继往开来。从科学史上看,任何一项理论创造都凝聚着前后数代人的心血,现代科技史上任何一项巨大研究计划和工程的成功,都是成千上万科学家卓越智慧的结晶和团结协同的杰作。科学研究的这种整体协同性要求科学家既要以理性精神批判论争,又要学会宽容相处;既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又要把千万人的身心能力和努力集中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必然会养成科学家的团结协作精神。而科学技术蕴含着造福人类的巨大力量,科学理论成果和各种发明创造作为全人类的财富,其利益可以波及整个人类。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爱戴,就是由于在他们的创造活动和人格世界中包含着一种崇高普遍的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事实也是如此,许多科学家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天职,不懈探求真理并运用真理为人类造福,而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和名誉地位,把为人类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当然,上述几点并非科学精神的全部,但我们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的道德意味。这些科学精神所内蕴的道德含量,影响着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孕育着科学家的道德品性,并内化为科学家的道德人格。科学精神不仅对于科学活动主体的德性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会通过杰出科学家高尚人格的道德示范,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许多杰出科学家不仅以自己的重大科学创造和建树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以自己的美德惠行影响世风人心,以自己意志坚韧、谦逊诚实、客观公正、克己自律、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促进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相关文章: